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悦”读 “慧”分享:让课外阅读教学走向更深处——(1-3)语文教研组(3)

  • 发布时间:2019-12-06 12:13
  • 发布人:
  • 撰稿人:东山小学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024

“悦”读  “慧”分享

                   ——让课外阅读走向更深处

——(16)语文教研组活动(3

一、主题:“悦”读 “慧”分享——让课外阅读走向更深处

二、活动方案:

(一)课例观摩:(80分钟)

1.时燕老师执教《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推荐课(40分钟)

2.马婷老师执教《童年》课外阅读交流课(40分钟)

(二)交流平台:(40分钟)

1.课前思考:结合本年段具体学情,谈谈如何上好课外阅读课。(周一前完成)

(1)  我们年段课外阅读课现状——我们在哪:统编版教材下的课外阅读现状

(2)  统编教材中“三位一体”新概念指导下,课外阅读的地位与意义——我们要去哪:统编版教材下的课外阅读走向何方

(3)  鉴于四种课外阅读的类型,我们的年段的选择及其教学策略

2.课后反思:这两节课对我的启发和策略调整。(周一课中完成)

时间:2019.12.2,下午1:40——3:40

地点:智慧教室

活动对象:1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形式:课例观摩研讨

三:研讨记录:    

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数为要,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推动整本书阅读无疑是落实新教材编写理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一环。

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是从“学”到“习”的过程,这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本次我们的教研活动主题是“让课外阅读走向更深处”,两位老师的课外阅读课,展示了两种课型,低段和高段不同的处理方式。给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六个年级的语文老师,以年级为研讨小组展开热烈的研讨:

首先,依学段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课型非常重要。我们低段主要是阅读推荐课和阅读方法指导课。这两类课型都是放在阅读课前展开教学。

     推荐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它的推荐书目一般以教材必读书目为主,关照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基础,阅读取向以及阅读个性等。阅读指导课是培养阅读策略,激发阅读兴趣,简言之:课内学策略,课外用策略,做到方法迁移,这种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沟通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阅读指导课还推荐个性化阅读策略,比如课内常使用的“精读”“细读法”,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可以采用“速读”,“浏览”,“多角度解读”,“推导信息”等。

朱锦涛主任作总结性发言,不仅点评了两节教研课,同时结合“两种身份的收获”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思考:

时燕老师的这节课规范讲应该属于阅读指导课。“猜读”是本节课的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我们三上的教材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一篇精读两篇略读,都是在教合理“预测”,这节课时老师智慧地进行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利用前后文去猜读丑小鸭的境遇;拇指姑娘的生活;海的女儿的选择等等。

猜读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学生创造本能的释放。学生猜对了是一种创造,会感到一种内心的愉悦,从而产生阅读期待;如果没猜对,则产生了更加强烈的阅读期待,以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而这样的比较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更加深入的参与与探究。

黑格尔说过:好的评论就像人对事物初步发生的如音乐一样的意识,从而在精神层面感染学生,并激起学生的感受欲望,使学生产生初步的阅读期待。时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语言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定义“我们是作为教师的儿童”,她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对话,用学生的兴趣点去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她的教学语言融入了学生的学也融入了教学的教。

朱主任两种身份的收获给老师们许多思考:

首先,作为学生。《安徒生童话》我童年时都读过,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特别经典的几篇,多数已经记不清情节了,可是上完这节课,作为学生,我收获了一份好奇心,一种阅读愿望,一种想去尝试阅读的兴趣。这应该也是时老师这节课预设的核心目标。

同时,我初步了解了一些阅读方法和策略。比如了解作者文学史地位及其生平,了解其写作的情感寄托,本节课所选的三个故事,看似彼此独立,实际上一根情感的红线始终贯穿始终,“冰糖葫芦”的教学方法明藏实显。“猜读法”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其次,我收获了美感,教师的语言,点评,让我感受到了文本的美好,语文的美好。语文课堂的美好。

第二种身份,作为老师。我大致了解阅读指导课的教学思路。但这节课也让我产生了一下困惑,说与同仁听,期许予我指导:、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我们是否可以让课堂聚焦更集中,把一些更重要的内容和事情做到位。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整本书阅读,语文老师的教学终极目标是聚焦在语言文字构建的世界里。现在整本书阅读关注思想,情感,人物性格,人生启迪等,我们是否忽略了作为语文学科的阅读,还要获得语言的成长。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一本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人物命运怎样,主题思想是什么,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的。

其次,课堂特别精致,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语言到教学评价,我们的思考是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否可以再自由些,课外阅读区别于课内,自由自主的环境下,思辨才会更容易被生发出来,整本书阅读不需要太多框架去约束。

最后,如何寻找更契合的多样化教学策略,比如合作式层层追问,比如多元化理解角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