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号子》是一首扬州民歌。在开学初做教学计划时,这首歌被我无情地从教学计划中删掉了,因为我不喜欢这首歌,我就自认为学生肯定不会喜欢这首歌,,但是在学完江苏民歌小调《杨柳青》之后,我改主意了。我想可以从民歌的题裁这个角度,结合上学期重点学习的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再有这首劳动号子,这样民歌的三种题裁可以放在一起总体辨析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一上不要紧,我的思想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学生的演唱热情是我意想不到的,每个班的学生都对这首歌曲表示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每一个班孩子的歌声都感染着我,使我忍不住地跟着他们一起唱。
我自己挺纳闷的,这首《打麦号子》究竟是凭什么俘获了孩子们的心呢?让他们百唱不厌,都不想下课?是《打麦号子》中的“劳动号子”感染了他们,还是这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吸引了他们?好像都有。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号子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今天学的《打麦号子》是一首农事号子,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旋律较优美,歌词内容也更丰富多样些,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型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 每个乐段也都是领唱与和唱的形式。
很多孩子都热衷于唱领唱,对于领唱感觉好的孩子,其他学生会期望他再次领唱,这样“和”起来的劲头就更足。印象最深的是三班的汤**,四班的窦**和一班的魏**,和五班的严* *。
这一课给我自己上了一课,不能拿自己的喜好和认知习惯来判断决定学生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