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
一、主题:
组内课、集体备课
二、活动方案
1.内容:夏宁华、丁羽执教“乘法分配律”
2.时间:2022年5月5日
3.地点:四(2)、四(10)教室
4.人员:四年级数学教师
5.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资料(报道、照片)
1.集体备课
四下教材中关于乘法分配律模型的构建,是借助生活问题情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发现结果相等,得出两个算式相等的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组算式,通过找到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本单元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相比而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加法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迁移较为突出,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体验中发现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士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2.专项练习
简便计算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接触,这是本学期的重点,也是难点,孩子容易混淆,因此我们设计了2份这样的专项练习,让孩子们在练习中形成基本的简便计算技能。
3.课例研讨
经过研讨,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乘法分配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运算定律。 在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生长点,只让学生根据几个等式去发现规律性的内容,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以形助数,探究问题——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思维表达方式,也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抽象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与解决问题。
(2)举例验证,构建模型——切换数学语言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提出猜想,并通过举例、证明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
(3)融会贯通,拓展思维——应用数学语言构建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但如果只是对照模型进行“形”上的变化,就会流于表面。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数学语言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研是前进的基石,让我们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一起加油!
附活动通知:
时 间 | 地 点 | 活 动 主 题 | 参 与 人 员 |
2022年 5月5日 | 四(4)教室 四(10)教室 | 同课异构——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 | 曹小康主任 四年级数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