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备课组活动4:同课异构-----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

  • 发布时间:2022-05-07 09:00
  • 发布人:
  • 撰稿人:夏宁华
  • 校对人:曹小康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270

同课异构,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

一、主题:

组内课集体备课

二、活动方案

1.内容:夏宁华、丁羽执教乘法分配律

2.时间:202255

3.地点:四(2)、四(10)教室

4.人员:四年级数学教师

5.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资料(报道、照片)

1.集体备课

四下教材中关于乘法分配律模型的构建,是借助生活问题情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发现结果相等,得出两个算式相等的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组算式,通过找到它们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本单元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相比而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简单,学生对交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加法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迁移较为突出,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体验中发现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士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

2.专项练习

简便计算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接触,这是本学期的重点,也是难点,孩子容易混淆,因此我们设计了2份这样的专项练习,让孩子们在练习中形成基本的简便计算技能。

   

3.课例研讨

经过研讨,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乘法分配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运算定律。 在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生长点,只让学生根据几个等式去发现规律性的内容,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以形助数,探究问题——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思维表达方式,也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抽象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与解决问题。

2)举例验证,构建模型——切换数学语言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提出猜想,并通过举例、证明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了判断的准确性。

3)融会贯通,拓展思维——应用数学语言构建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但如果只是对照模型进行“形”上的变化,就会流于表面。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数学语言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研是前进的基石,让我们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一起加油!

附活动通知:

  

   

2022年       

5月5日

四(4)教室

四(10)教室

同课异构——在积极研讨中教学相长

曹小康主任

四年级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