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正是春意正浓的好时光,“千课万人”科学活动在杭州如期而至。怀着对大师的崇敬,对精品课程的向往,东小科学组开始这一段邂逅西湖、邂逅科学核心素养探究的历程。
我们常说,学生内隐的必备品格和外显的关键能力,是成就学生终身发展的灵魂所在,自觉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即是发展课堂。科学思想、探究能力、理性思维、科学态度,构成了小学科学发展课堂的四大基石,四大基石支撑起科学核心素养这座课程大厦,登高望远,我们迈向海阔天空的发展境界。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开篇的一席话,仿佛投入水中的氢氧化钠,一下子激活了整个会场。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在喻老师的提点下愈见清晰,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基于这一理念,这一次“千课万人”活动的主题为:核心素养关照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实践行为研究。
活动第一天,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切入,由来自广西的唐媛老师、来自北京的沈文炎、范颖老师展示了三节示范课呈现他们在课堂上对儿童理解的智慧和机智;活动第二天,曾宝俊、李霞、徐杰三位特级的教学展示将活动的推向了高潮。特级教师的课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教材内容去上的,而是提炼出教材中的部分元素,融入自己的研究想法,对教材进行重组。许多教案内容远远超出了数学大纲的要求,往往呈现的课是思维密度高、容量大、开放性强,又别具一格、很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这样的课,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可以按照课的设计取向,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思维的洗礼,学生的思维得到尽情的发挥,也同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对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被教材牵着牛鼻子走,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来说,赏心悦目之余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第三天,为真实呈现学情的多维度、生命的复杂性,由来自浙江的吴燕婷和钱军红老师展开了内容相似的岩石一课的教学,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风格去诠释这节课,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
听同行上课,获益匪浅;听专家评课,茅塞顿开。这样的学习,真好。
附活动感受如下:
活动感受
施捷波
有幸参加2017年度千课万人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却让我大有收获。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从中领略到每位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高位的教学理念。一个个精彩讲座,一节节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仿佛醍醐灌顶,又像是画龙点睛。
问题: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生:是用无声手枪?声音在多少分贝?鸟不是聋子吧?有没有傻鸟?鸟怀孕了吗?确定打中了吗?鸟全都飞的动吗?鸟不是装在笼子里的吧?
师:……
生:如果死鸟掉在树上,还剩一只。掉地上,没有。
这是喻伯军老师讲座中的一个故事,乍一听觉得是一个笑话,仔细一想却觉得很有智慧。可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太想得到的是一个结论,而往往会忽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变化历程。曾宝俊老师的课,睿智而灵动。巧妙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完美激发数学的核心素养。徐杰老师的课幽默风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喜欢怼学生的老师,反而深受学生的欢迎,真是令人称奇。李霞老师的课,亲切而睿智。非常注重文化的培养,让我们感受了语言的美。三位特级在课后还进行了激情澎湃的讨论,对科学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刻而又充分的诠释。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通著名特级教师徐杰的《点亮小灯泡》。徐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精巧、思维深刻,极富有趣味性,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现在想来,仍然是回味无穷。
徐老师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课程的导入上,徐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先介绍几个电器元件,提问怎样能使灯泡变亮?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徐老师层层递进,将电器元件的组成结构讲解的很细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思考怎么去连接?这样连接的理由是什么?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电路上。
徐老师的课,让我震惊,原来科学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他那幽默有趣的语言,时时吸引学生,也时时吸引着我。他灵活运用肢体作为学具,用“吁吁”的话语来活跃氛围,从而引导学生从经验中总结,升华得到基本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优化。整堂科学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老师上得很投入,学生玩得很投入,我们也听得很投入。徐老师将科学课变成了个人的单口相声,将探究科学的快乐传递给全场的每个人。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专家、名师们给我带来的精神大餐,让我享用不尽,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积极总结经验,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活动听课反思
郭丽红
《植物的生存》选自李老师编写的“生物与环境”单元主题中的课,而我们使用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也涉及到植物生存条件的探究,故此,正好赶上一次男的学习机会。
课的伊始李老师让学生回忆凤仙花的一生,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株凤仙花需要哪些条件呢?帮助学生明白土壤并不是所有植物成长的必需条件,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接着,李老师带领全班一起设计实验,研究光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实验的描述以及实验观察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让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进行独立设计研究,再通过全班交流修正方案,为课后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做好铺垫,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把整节课带入高潮,孩子们竟不愿下课了。
这是一节真实的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课,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发生了,最终应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后,李特从自身的科学经历到学术的追求,结合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有效的渗透了科学实践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让我们参加培训的老师在轻松互动中感悟高大上的科学理念。在场的老师们对于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