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汉字之味,解文本之味,显教学之趣
——东小 “汉字文化研讨课”教学竞赛纪实
草长莺飞,阳春四月。为了更好的迎接第9周的汉字文化节的主题教研课活动,展示我校语文教师对汉字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汉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浸润与生长。根据江宁区2021年的“汉字文化节”活动安排,我校定于4月1日,4月2日举行校内“汉字文化主题教研课”的赛课活动。
赛场上,参赛老师们大显身手,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精心的设计教学,合理的媒体辅助,自如的课堂调控,呈现了一节节亮点迭出、精炼高效的好课,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
活动在徐薇老师、李嘉慧老师、何静雯老师同课异构,执教的《海底世界》中拉开帷幕,何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让人叹服。板书构思巧妙,工工整整、一笔一划,这样的字会给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潜移默化的想写好字的影响。徐老师匠心独具的字词阅读的设计,提纲掣领的统领了全篇。看着徐老师的词语排列,孩子们能较容易的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如有的写海底景色,有的写海底动物,有的写海底矿产,有的写海底的声音,孩子概括完了,也就在不知不觉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李老师,围绕文本中的重点、典型的语句,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有意识,有目的的提出一个个问题。并把孩子回答的重点的句子列举出来,引导孩子读,观察、思考、讨论,于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这些文句也随着汉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潘雅婷老师教授的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潘老师的教态亲切,对学生充满耐心与爱心,自觉做好课堂组织者,学习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体现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特点。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语文新课标中关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她利用课文排比式的段落格式指导学生找重音词练习朗读,再利用重音词和”先去哪儿,再去哪儿,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指导学生说话。再从小猴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专一的道理。这堂课从三个方面渗透了汉字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思考:1、读的方法,即抓住重点词来重读,从指导学生找重音词到学生独立找重音词,从扶到放,让学生学会处理朗读。2,看图说话的方法,课文是个很好的看图说话的范本,潘老师利用课文,提取出”小猴子走到哪儿,看到什么,怎么做的”的句式,让学生逐渐从学课文说到独立看图说话,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先一幅一幅地说,到最后五幅插图同时出现串讲故事,给学生学习的模板及发展的空间。3,识字方法的积累,陈老师让学生发现提手旁,足字旁,月字旁与什么有关,教给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
马婷老师执教的《棉花姑娘》同样是一下的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马老师向我们展示的这堂课,教学过程流畅、自然。低年级教学最难的就是如何把握好识字教学有效度。马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课文的生字展开。如课题中“棉花”和“姑娘”应读轻声的教学,又如,“姑娘”的偏旁都是女字旁,跟什么有关系,教学“啄”字形象地字形分析等教学丝丝紧扣,学生学得非常扎实。其次马老师运用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识字体现在随着文本的深入逐一进行:如“姑娘”、“啄”、“蚜虫”、“盼”、“治”等生字的教学。研读完课文之后,再集中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自由认读,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以多种形式,巩固了对生字的掌握。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作者的一定的情感和态度,要使学生真正能理解和体会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去,去感悟文中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去体味文中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读起来感情十分投入。通过朗读,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手指》是五下的一篇丰子恺先生写的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陈婧文老师以谜语导入,同学们上课兴致盎然。接着陈老师让学生交流了有关丰子恺的信息资料,并回忆了他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而陈老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手指哪个最好看,哪个最有用,初步体会这篇文章的主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对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把握,于是张老师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决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陈老师则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五指的特点感受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感悟它们的特点再读出自己的感受,课堂上不仅有学生深深的思考,也充满了学生郎朗的读书声。
路曼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是五上第六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情节文字简洁,但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困难,能做到正确的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不容易。而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却让我们感受到整堂课简约却又不是华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这堂课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路老师先让学生读单元的篇章页,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接着用三句名言引出本文的作者韩非子,用人物介绍引起的学生的阅读期待,也顺利出课题,由于学生的“矛”和“盾”两种事物比较陌生,刘老师用视频将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两种不同的兵器,然后用三个板块的学习,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意思,了解大意、品读精妙、收获方法、收获道理三大板块完成文本的学习,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充满了语文味。
孔令娟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牧场之国》,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的草原意境开阔,充满诗情画意,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写景文章的是本身有点难度的,一方面要通过的引导让体会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优美意境的建构,对学生来说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象体会,这些都是有难度的。不过,孔老师的这种追求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孔老师启课便让学生通过了解资料袋的内容,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学生的赞美和向往,揭题读题后,又以什么是牧场?(放养牲畜的草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牧场,为什么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呢?为主要抓手,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作整体感受。学生经过朗读,踊跃举手发言,争相交流。可见这个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既符合本课的整体感知要求,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汇报后对课文的大致感知就到位了。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学生视觉的感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印象。同时,孔老师教会学生联想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自己感受的冲动和表达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怎么评价朗读”的话题。话题又引出多种信息,通过话语来传递、接收和反馈。互动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 , 进而探究地、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既挖掘理解语言又训练感悟创造语言,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这样达到了教学合一的状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共振。
本次赛课为我校语文教师提供了学习观摩和锻炼展示的平台,推进了教师对汉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和生长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了对统编版新教材的解读,为促进我校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一节精彩的课堂呈现背后不仅是参赛教师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更凝聚了磨课团队的集体智慧。本次赛课的举行不仅为我校语文教师铺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在我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掀起了我校教研的热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和谐进取的团队,一定会在教育舞台上大放异彩,谱出一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