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听课反思
王爱勤老师所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思路清晰,且极富有儿童趣味性。其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谜语是低年段的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开头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兴趣。同时,用在黑板上贴叶子、小花和葫芦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葫芦的生长过程的同时,理解“长满”、“雪白”和“挂”,以视觉直观推动理解,激发兴趣,感受葫芦的可爱。
其二,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比如在教学理解“挂”的时候,让学生联想一阵风吹来,小葫芦在葫芦藤上会怎么样,学生会说到小葫芦晃来晃去的,摇头晃脑的,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挂”的状态。在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关注某个环节很可能会导致坏结果的道理之前,给予填空“葫芦藤断了,种葫芦的人说_______。葫芦架子倒了,种葫芦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种葫芦的人说_________。”让学生进入情境,联想和葫芦相关的事物,以此感受种葫芦的人对一棵葫芦上的其他事物的满不在乎而导致了一个葫芦也得不到,从而加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