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何潇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有感
有幸在“春华杯”赛课中听了一节何潇老师所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该课在教授时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前欣赏“经典咏流传”的片段,让学生对整首诗词的意境有个初步的体会。同时在课中,教师通过言语进行画面描述,让学生在老师言语的感染中入境,理解词中画面、词中意境。
第二,注重比较与发现。课之始,用学生熟悉的高鼎的《村居》导入,将其与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以自主发现词的特点。同时,这种方式也可用于对于诗词中字词的理解上。比如,将“清平”与“清贫”对比,以让学生一方面注意到读音,另一方面理解了词牌名“清平乐”意为百姓清明太平和乐。再比如,将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无赖”与词中的“无赖”进行比较,从而更容易理解词中的无赖指的是可爱的意思。
第三,注重联想与拓展。在读词中,逐步点出关键的词语理解与画面,对于白发翁媪亲切交谈什么让学生联想书写,在反复朗读与充分联系中感受词的韵味美与意境美。同时拓展辛弃疾的背景资料,以其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为线,感受辛弃疾在烽火连连中对于这样闲适村居生活的向往与留恋。
以上三点值得我们在词的教学中进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