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青年教师陈婧文的教学反思(一)

  • 发布时间:2019-03-31 18:12
  • 发布人:
  • 撰稿人:东山小学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690

《“贝”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贝”的故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编故事,处于识字单元,借助“贝”来强调汉字文化的趣味性。借助平板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视听相继,直观感受。

本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通过“甲骨文”的动画介绍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甲骨文是什么,并且通过观察贝类的图片,知晓贝类生活的环境、贝壳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而有所发现,与课文中的句子对应起来,在老师所创设的仿古人观察事物创造文字的情景下,从而学生能产生一定的小小成就感,同时对于“贝类”、“贝壳”这两个词语的了解更为深入,便于孩子们的识记,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这方面,我的素材选择上稍有欠缺。如果能选出一张水底含有多种贝类且有的贝壳微张露出其中软组织的部分就再好不过了,但因未能找到,而用了多张图来表述想让孩子们发现的多个点。所以我想,在让孩子直观感受的图片与视频的选择上应更为准确,直指目标。

二、题目辅助,交互反馈。

在我的这节课中设计三道题目,一道是选出“贝”的甲骨文的客观题,一道是让学生圈画“贝”的特点的主观题,一道是让学生写出金字旁与王字旁的含义以及相关偏旁的字并拍照上传的题目。题目的作用是为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推动教学,加深理解。我做设计的题目,第一道用于自然引出“贝”的由来,加深学生对“贝”字的理解。第二道,让学生自由圈画,教师收到学生所提交的题目后进行反馈,并依次讲解字词短语,便于识记理解。第三道,对文字作为偏旁的一个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动脑挖掘的兴趣。

但我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方面稍有欠缺,多以教师自身的反馈为主,可以让学生在平板上相互看对方提交的答案,进行点赞批改,也可以让学生当一当小老师,自己说一说他们的评判,充分使用平板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