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熊亚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传达出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从生活中取材”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搜集、积累和发掘习作素材,提倡写出生活的真实面目。近几年来的习作教学中,我都在积极地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强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可翻开学生的习作簿、作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东西,但表达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1、语句表达不流畅。学生习作中的语病首先表现为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如前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句式杂糅等。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洋槐树的枝像小树苗一样翠绿,河边一些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一样,既美丽又漂亮。”文中“枝像小树苗”用同一种事物作比本身不合规范,加上“枝”的特点为“翠绿”就更不符事实。下一句“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意思表达明显不通畅,“美丽漂亮”同义词连用重复累赘。其次是句与句之间承接不自然,意思不连贯。例如“过山车慢慢地出发了,耳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尖叫声。”这两分句之间至少得加上“爬到最高点时突然飞速而下,这时”,这样才显得承接自然,意思连贯。
2、描写事物无顺序。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走进果园就会看到很多水果,走出果园就是我家的厨房。那里还有广播电视塔,也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只要你过那条小河,就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了。”这里写到了自己的家、果园、电视塔、小河,可这几样景物分别在哪个方位,它们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叫人看了很不清楚,主要问题是这位学生没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 重点内容不具体。学校庆“六一”开展了活动,按理说,学生对于亲身经历的事应该能写得头头是道。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玩的第一个活动是‘贴鼻子’,工作人员用毛巾把我的眼睛蒙住。我把鼻子贴到右边脸上去了。我第一样活动没有得到奖品。我玩第二个项目‘掌上明珠’,我走了四圈,老师给了我一把尺子。”这是典型的“记账式”作文,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过程缺乏描写,活动的趣味得不到显现。
让温度降下来
陈婧文
课堂上难免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在一次课堂上,我将课堂作业写于黑板上,孩子们开始自己动手书写。突然有一个孩子哭了起来,我走近询问:“你怎么了呀?”他哭了一会儿,小声地说:“写不完。”其实只是常规的习字册练习,一节课怎会写不完,我试图劝说他。可得来的却是相反的效果,这个孩子哭的更加大声了,变为了哭嚎。班里的孩子纷纷看向他,并在窃窃私语,有孩子直接和我说:“老师,您能让他安静些吗?吵的我没法写字了。”
这时的班级有些混乱,哭嚎的孩子依旧声音不减。此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个哭着的孩子正试图用这种引人注意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当即对其他同学说:“能安静不说话的小组,老师给他们小组加分,不理会别人的事情,写字写的特别认真的同学,老师立刻基于积分卡的奖励。”我完全不理会这个孩子,同学们也渐渐不再关注这个哭的孩子了,他渐渐地哭声变小,擦擦眼泪,自己拿起笔写习字册了。
下课铃声打响,那个孩子也按时完成了习字册。我问他:“你瞧,是不是写完了?”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又问他:“值不值得哭。”他偏过头,回我:“老师,您能不能不要再说了。”
瞧,有时不理会,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便会降下温度,恢复课堂秩序。
教学日记一
陈佳佳
班主任的工作总有应接不暇的时候,这时候,班长、值日生这些小助手就起了重要作用。在第一周的时候,利用班会课,进行的选举。班长,是每个孩子都想做的职务。全班50位孩子,就有24位孩子想要做班长,为了公平起见,让每个想要做班长的孩子自己到讲台上讲一讲做班长的理由,向大家推荐自己。有的胆小的孩子,不敢上台来做介绍,有些孩子讲话的声音很小,还有的孩子不知道说些什么。一一加以引导,大部分孩子都能在讲台上完整的说完自我介绍。
介绍完之后,就是大家投票了,有3位同学的票数相当,参考了朱老师的意见,让他们三位做了临时班长,试做一个礼拜。在这一个礼拜里,给了他们一个记录本,将每天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名字记上去,刚开始的两天,临时班长都很尽职尽责,但是,第三天开始,有的孩子就没有之前的积极性了,慢慢得开始偷懒了。这时,我又赶紧对他们进行职务培训,让他们有激情和信心继续做下去。
一周的考察结束了,在选出两个班委的时候,先让三位代理班委讲一讲自己在做这些事情时的收获和感悟,最后,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表现,再次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了班长的名单,对于没有选上的同学,也发放奖励表示他们对这一周做出的努力,及时对选上和未选上的同学做了心理上的辅导,减少他们的失落感。
通过这次选举,我也知道了,其实很多孩子想为班级尽一份力,很多孩子想参与到班级的事务中去,想为班级做贡献,但是毕竟是低年级的孩子,坚持力不够,学习上也是一样,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及时关注,及时鼓励,不断激发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日记
徐薇
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让班级的任课老师非常头疼。为了能实时了解班级上课的状况,我在每一列都请一个孩子当纪律委员,将本列这一节课上被老师批评或是观察到的说话的同学的名字记录到班级日志上。第二天晨会课上,我再就昨天的上课情况进行表扬和批评。
每到宣读时,每一个孩子都屏气凝神地看着上面,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关注自己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对于出现名字最多的孩子,我在班上和所有同学商量,作为惩罚,他将会被盖上一个哭脸。当然,如果有一天谁做了好人好事,也可以抵消掉一次被批评的记录。
实行了几周,我发现班级日志上的名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在出现了第一次之后,他的名字就再也没有登上过班级日志的批评栏。对于这样的孩子,在及时表扬他们知错就改后,他们在课上表现地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