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数学组周记(5)

  • 发布时间:2017-04-27 15:35
  • 发布人:
  • 撰稿人:njdsxx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218

2017417日,我在三(2)班上了一节研讨课——玩数独。

本节课属于脑力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 学生体会观察,推理,检验这几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对数独产生兴趣,激发想要玩数独的欲望。

在备课时,我就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一个最强大脑的数独视频引入,调动气氛。首先,介绍数独的产生历史,学生逐渐对数独产生兴趣,接着,从四宫格数独开始,这部分也是最细的,教师抓着学生了解,什么是行,列,宫,学生通过探讨,讨论出游戏规则,随后,到六宫格数独,全班参与,一个个上来填写,此时,气氛达到高潮,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了想要上来填数独的欲望,也就是从这儿开始,教师基本放手。其次,终极挑战——九宫格数独。采用小组比拼的形式,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集中精力,每个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我想这一步,我的目标基本是达成了。最后,总结结束,孩子们兴趣未退,给学生欣赏更多种类的数独。

本节课对于方法:观察——推理,我强调的不够,李书记提出的意见是值得我细细揣摩。(吴雅琪)

 

最近准备了一节认识元角分的公开课,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用人民币购物的体验,对人民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通过三个小组活动,让学生经历认币、换币、找币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中将已有的认知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对分比较陌生,对于元和角的进率大部分能知道,而对于角和分之间的进率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学生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需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认一认”和“分一分”两个小组活动。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孩子将已有认知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在这两个活动中,我给每个孩子都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编号,在设计问题时也按照学生的编号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让孩子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这样提高了讨论的有效性,课堂上小组汇报时,学生之间也显得井然有序。学生在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两个活动后学生已经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进入“记一记”的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人民币的面值有哪些。整节课的教学合作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本节课准备了很多人民币作为学具,因此相比其他课来说在课堂秩序上显得稍微有点混乱,怎样上好一节活动课值得好好去思考。(施琦)

 

          2017417日,我在三(5)班上了一节研讨课——重叠问题

     这是一节脑力课程,重点是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在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深刻的理解集合图的意义。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联系了生活,从教务处发出的“通知”入手,通过两个小组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教学。第一个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当他们发现我呈现的名单并不是最佳的表示方式,由此引发他们自己探索并动手操作设计更好的名单表示方式。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上台画一画、小组说一说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个活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韦恩图的各个部分,在小组里有序的说一说。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力图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后,发现集合里面的重复问题,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合的重复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实际,体验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思想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朱洁)

    

上本节课之前,在备课环节上本我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本节课地教学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花了一定的时间。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细节的教育,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合作。在课题引入环节,通过设置旅游景点的选择,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理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比如本节课的问一问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力争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四.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只可惜本节课各个环节的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自己能吸取经验,改善教学,多向其它老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改进。(顾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