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从容读书时
东山小学 庞丽
乍看到《最是从容读书时》这几个字,我一下就被吸引了过去,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寂寥又幽长的雨巷,走来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她撑着油纸伞,彳亍彷徨。屋檐上不时有雨滴滴落,落在脚下的青石板上,叮叮当当。她的美如一条小河,潺潺地在我心头流过,像梦一般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慢慢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连同她的美,走进这雨巷。
我没有看过这一本书,但就在我发现《最是从容读书时》这几个字时,就像碰到磁铁吸力一样,一下就被拽了过去。于我来说,我无法阐述得清楚书本更深的意义,我的体会只有两个字,“慢”与“美”。
慢,是美的载体,是呈现美的方式,只有慢下来,才能发现周围的美。而文字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展示美,发现美的方式。
马未都说,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什么能支撑得下两千年,而欧洲却只有一千多年。那是因为我国隋末开始便有的“科举”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避免了世袭制中带来的种种弊端,更重要的是文人崇上,重视文化。而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制度,我国古代存在与创造的一切,应该说都是最精英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现在我们古人留下来的东西也几乎都是近乎完美的、无可挑剔的,这是文化的力量。
记得很早以前,不知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但凡只要是读了点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女人,那怕她读的是最坏的言情小说,那在她的言行举止上也会多出一份思绪来。哪怕就是那些痴男怨女的事,也会让她美目顾盼间多生出一分味道出来。毕淑敏说过,读书的女子是美的,读书女子的美丽是一天一天、一页一页、一年一年积累起来的。
毫不自谦地说,我也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只要是我感兴趣的,历史、言情、武侠、名人传记,我都看。晚上睡觉前必须读书,这还是上小学时养成的习惯。现在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不知是不是受我的影响,他也喜欢读书。从幼儿园时的绘本到一年级的拼音书,再到如今的儿童文学;从充满童趣的《君伟上小学》到富含哲理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再到彩绘版的《中国四大名著》,最近,他正在看《上下五千年》。回想他小时候,我从不强求他读书,只是家里任何地方都有书,欧阳修曾经说过,“读书三处”——马上、枕上、厕上。这些随意摆放的书有些是他的,有些是我的。我一贯认为,书,不要束之高阁,要封面朝上,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放学后、双休日,他看写作业累了,看电视腻了,自然就会拿起一本书做一名安静的“美男纸”。而我则坚持陪着他一起读,并在每一本作品里找出他感兴趣的聊点,共同探讨求索。
在培养他阅读习惯的道路上,我有足够的耐心,惟愿小小年纪的他,不要把读书看作是负担,那就离我的初衷太远了。很是庆幸!长时间下来,儿子到如今,已爱上了读书且有了相当的阅读量。
班上的孩子们,也都还小,基本不能定下心来安安静静地看书。某天,同事抱怨:给学生一节课时间看书,教室里吵死了!以前教高年级的时候,给学生时间看书,是他们最安静的时候!是啊,所以,我们急什么呢?现在,别说一节课,他们能安安静静看十分钟的书,我们都应该感到高兴。中午,学校规定孩子们1点以后进教室,但总有几个孩子12点半就来了,怎么办呢?看书!教室图书角有许多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书,平时还真拿不出课堂上的时间给他们阅读,正好中午的时间可以利用,看多看少不作要求,也不规定中午非得看书,全看各人喜欢。无论是我自己的孩子,还是班上的学生,我从不奢望他们将来成名成家,只愿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读好书,总没错。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笃信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教育方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美也需要慢来发现、呈现。可如今的人们来不及等待,他们迫切地渴望挖掘文化背后深藏的美。于是,传统文化不断被一些知识分子结构、再造,素食的快餐文化也就此形成。最令人心痛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于是常有家长来问我:“老师,你知道外面的辅导班哪家好啊?”“老师,你说我家孩子要不要在外面补个作文啊?”伴随这些问题的往往都是家长一脸的焦急之情,满心的揠苗助长之意。对此,我的回答是“假如你不知道如何教育你的孩子的时候,那你就把她(他)带到书中去”。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我总爱和家长们分享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读书本身是个美好的自我享受的过程。手执一书,即使置身纷乱尘世也安静!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里才会有像美国教育里的那一项,在初高中阶段要求孩子必需读满500—800本传统经典书籍;也不知我们的国民,从何时开始,会像俄罗斯民族一样随便你踏入哪个地铁、哪辆公交车,都能看到车上有那么多安然的读书人。他们是那么随意、那么自然地坐下就掏出一本厚厚的托尔斯泰文集来安静地读。不知何时,我们也能做到那样,最是从容读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