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溧水、江宁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联片教研活动报道
经典的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滋养儿童健康成长的宝贵的精神营养。在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比重大大增加。古诗文教学,如何切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段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激发其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进而滋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古诗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分享兄弟区的教学经验,11月8日,在南京市东山小学报告厅,举行南京市高淳、溧水、江宁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联片教研活动。
活动伊始,江宁区教研员周爱华老师致欢迎辞,表达了对四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课程的期待。来自南京市东山小学的朱锦涛老师执教三年级《司马光》一课,朱老师以学生们学习过的古代人物导入,引入本课的中心人物——司马光,再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唤起了学生旧知。接着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在初识小古文时,渗透文化知识。在教授朗读古文时,抓住古文朗读“声断气连”的特点,借助手势,让学生学会读古文。最后充分利用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古文内容,学会阅读小古文的方法。高淳区宝塔小学的柏春花老师执教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主要以诵读为主来使学生感受到二人之间相知相惜的情感。通过范读、学生读、配乐读、理解句意后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无论伯牙志在何处,钟子期都能听出琴音的知音之情。除此以外,教师还回溯了历史上许多关于“高山流水”这一典故的记载,带领学生体悟这份亘久不变的情谊。溧水区实验小学的董明珠老师执教二年级《敕勒歌》一课,教师抓住低年级的特点,紧扣诗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内容、图片、生活实际合理想象,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敕勒族生活的景象。再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融入诗歌,读出敕勒川天空的辽阔、草原的丰美以及成群的牛羊。最后,教师依据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特点,教授了本课的生字,关注学生书写的习惯。江宁区实验小学的王宁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一课,教师先抓住课题中古人的称谓,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形式称呼自己,既理解了课题又激发起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接着,教师通过注释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理解古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本课教学重点落实在杨氏之子“甚聪慧”的原因,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从而击破古文阅读的壁垒。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然地学会背诵全文。
四节精彩的展示课后,南京市教研员芮琼老师做了精彩点评:芮老师首先肯定了四节课的教学效果,既有意思又有意蕴,这四节古诗文教学策略展示课为即将全面启用的部编版教材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接着芮老师主要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教古文:芮老师认为古诗文是古人的一种交际方式,对于现代人而言,古诗文中精准而含义丰富的词语和句式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儒雅、更有品质。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要把握教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根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教授古文,并落实教学要求,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具体地来看,朗读中要注意范读、重音、停顿等多个方面;理解课文内容时,要让学生关注注释;迁移课外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是“举三反一”的理解,也可以是“学有余力”的积累。
最后,江宁区教研员周爱华老师和丁校长都对广大教师的古诗文教学表达了期待和希望,我们相信通过这四节课例以及精彩的讲评一定能引发老师们的思考及探索,从而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
(何静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