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同课异构
二、活动方案
内容:同课异构
时间: 2019年5月23日
地点:二(7) 二(2)
活动对象:二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形式:组内课展示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资料
5月23日,二年级进行了又一次备课组活动。本次活动由张志芳和周志美老师为我们带来展示课《认识角》。
首先由张志芳老师和二(7)班的孩子们为我们开展展示课。课堂上,张老师利用多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角的特征。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关系。通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本次教学更强调学生参与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的感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由老师包办。
第二节课由周志美老师在二(2 )班进行同科异构。周老师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出现练习,让学生明白,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尖尖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两条线没有一个公共顶点,所以也不是角。
由于学生对怎样的图形是角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故本节课教学步骤有所调整。首先课前引入环节进行了设计,在发现角的这一环节,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虽然学生并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辨认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所以,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环节不需花费太多时间,重点在于如何画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两节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都加入一定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创造出角,这就是将学生大脑中己有的角的形象用具体的实物呈现出来。接下去,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教师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展示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再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工作,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这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