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 以生为本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三)
一、主题:
数形结合 以生为本——追求常态课的有效
二、活动方案:
内容:交流听课感受,集体备课
时间:2018年3月19日
地点:六年级数学办公室
活动对象:全体六年级数学教师
活动形式:听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3月19号六年级数学备课组于上午第三节课在六(6)班听了夏宁华的组内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这节课作了交流:夏老师的整堂课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现象,揭示课堂教学规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形结合:我们学习数学,经常会由数思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夏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示知识内在和本质联系,从而突出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夏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难点之一是仅看一个比,学生较难区分是要求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或者说学生很难明了并清楚地表达“一个图形是按1:3放大还是按1:3缩小,这一难点在“图形的缩小”后更加明显。而一旦离开了准确的表达,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教学图形的缩小后接着让全体学生练习,通过对练习题的实际观察、对比、操作、思考中,把数形结合起来,再次让学生感受怎样的比表示放大,怎样的比表示缩小,使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的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的缩小。
加强对比:在本节课开始时加强对变化前后照片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在练习中加强对比,练习六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得出2号和3号肯定不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要在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同理,4号和5号不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必须从4号和5号图形中去找。又如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比,进行比较,放大的比有什么特点?缩小的比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白,比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再如在学生做了“按下面的比画出新图形后,各是把原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一道题时夏老师适时提问: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学生通过板书对比,自然得出了判断的窍门。在操作中加强对比,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后,要求学生对放大前后斜边的比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按2:1的比把三角形放大时,各对应的边比都是一样的。
总之,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及学生的生活照片形象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生动的对话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了本课的学习。在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动获取新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能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夏老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夏老师经常在学生中参与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一个个微笑、一个个商量的口吻、一个个亲切的手势与学生交流,处处体现关怀、尊重、信任,学生的学习情境生动,课堂气氛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