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统计的课也可以上的如此精彩!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七)
此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0页以“课间活动”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版块。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教师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面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本节课的分类统计的学习更是如此。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所以,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应该更为重要。在本节课上李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实践环节找“人”的分类标准,形象地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价值——如按男、女性别给人进行分类。整个课堂始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组对李一婷校长的课进行了研讨,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兴趣、体验、发现。
一、兴趣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本节课李校抓住小孩子喜爱动物的天性,没有任何华丽的辅助手段,仅仅是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课间活动”这个媒介,通过语言的魅力将它们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目的就是在素材价值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发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对这门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
二、体验
在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教学时,李校是通过四个环节来动态实现的:观察、制表、比较、体会。
1、观察:学生的观察不是漫无目标的,而是在“有哪些人?”和“各有几人?”这两个针对性很强的问题引领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的导向很容易就上了分类统计的这个轨道。
2、制表:李校没有将教材中的统计表呆板的直接呈现,而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自然生成。
3、比较:从不同点与相同点这两个反向视角出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4、体会:李校设计了一个任务情境,使学生通过完成现实任务来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发现
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方法中,蕴含着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的方法。
在实现这三个关键词的过程中李校只是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真心地希望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们组认为这种设计的课堂是向着“儿童”进发的。在“促进自主发展”的新课程教学中,向着“儿童”进发,理应成为数学教师设计教学时最为核心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