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八)
今天二年级数学老师在二(3)听了戴老师上的《认识角》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是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而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强调学生在折、拼、画等活动中不断丰富对角的认识,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上完本节课,总体上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总结:
一、数学概念的建构源于生活
这节课伊始,由谈话引入五角星和三角形上的角,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上也有角呢?学生在纸工袋、三角尺、钟面和多边形等实物上找到了角。体会角的生活性。再通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初步感觉角的顶点和边的数学性。最后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的动画,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抽象出了数学中的角,建构了角的表象。这个过程是关键,教师通过提问和示范再结合多媒体演示,强化了教学效果,我觉得设计比较精彩。
数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且“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本课学生从认识的图形,剪刀、钟面、三角形纸中找出所要学习的新朋友――角,并通过触摸、交流使学生初步体会感知角。然后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并用红线画上角,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数学属性,抽取角的数学属性,利用动画效果,演示“物、形”的分离,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接着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初步概念,并及时巩固深化概念,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二、学生创造性的在做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了指角、摸角、找角、表示角、做角、认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学理念。
比如,在动手实践制作角和合作交流比较角的过程中,设计的方法是不确定的,学生是自由发挥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出了一系列的角。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角大小变化、比较的操作,启发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动态生成。
如在组织学生探索角的大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活动中,教师能为学生创设问题冲突的矛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作出的判断,再经过科学验证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活动方法课堂效果应该更好。这也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的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反思的问题
课堂生成的恰当把握和有效处理。全课的设计应是开放的、灵活的,机动的,留有发展空间的。教师要修炼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即席创作”,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机智地驾驭课堂,还课堂以互动的精彩和生命的色彩。比如;在课前预设在比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只与角的张开的大小有关时,估计学生说出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做了过多牵引使得这一教学环节过于琐碎,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可在课堂上学生却能克服困难,水到渠成,有效的生成。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要敢于放手,去锻炼学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