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课堂上如何培养孩子梳理知识的能力。
二、活动方案: 内容:交流组内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练习》听后感想,研讨教学重点。
时间:2017年12月4日
地点:三年级数学办公室
活动对象:全体三年级数学教师
活动形式:研讨
三、研讨记录:
1.知识的梳理,就是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梳理知识不仅仅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回顾,更是对旧知识的总结、提炼和升华,通过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梳理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是总结、反思、巩固、提高的过程。因此,养成自觉梳理的好习惯,从而才能夯实基础,整合知识,形成体系,提高能力,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听了这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课,感觉受益很深。整个课堂教学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情景生动,真实自然,重点突出。在教学设计上马老师都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合作交流,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2.马老师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课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回顾,第二部分是周长比较方面的两道填空题,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但我却没有给每个环节都起有趣的小标题,也没有跟学生说明练习的层次性,导致学生在做练习时只是跟着老师走。
关于课堂教学
虽然练习卷很早就设计好但在教学时,还是会焦急、会乱,而且有些题目自己没讲清楚、没讲透,部分学生不明白,所以在做练习时出现较多的错误。练习课本来就是要学生多练的,但这节课中还是我自己讲得多,学生说、练得少,而且我巡堂不够多,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发现了也没有及时把错误暴露出来,没有让学生及时改正。在计算“(2+4)×2”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把“2+4”计算成“2×4”,但我只是个别提醒,并没有拿出来在全班面前讲。后来我把这个现象跟梁老师讨论,梁老师说学生昨天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有些学生搞混了。还有就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在一开始时我有没有强调“乘2”,导致部分学生在后面的计算中忘记乘2。要留心发现、记录学生的各种错误,在教学时要强调易出错的地方并先出示正确的例子,再出示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来判断修改。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