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瞻性的理念 驾驭当下的课堂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教研活动小记(三)
生活中的夏信燕老师,精神饱满,对人热情,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对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2019年4月30日,我们走进了夏老师的课堂,聆听她为我们带来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夏老师为人之师的风采。
一、唤醒旧知,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夏老师精心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三角形都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是不是任何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接着,老师给出长度分别是8厘米,4厘米,5厘米,2厘米的四条线段,让学生自己选择三条来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则不能。从而引发学生猜测与疑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学为中心,积累经验。在教学中,夏老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组织学生经历了有层次的自主研讨活动,真正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重新建构与解读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重要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有序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咬文嚼字,把握细节。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夏老师启发孩子们思考:“怎样快速地判断出所给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紧紧抓住“任意”一词,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让学生优化了思路——“原来不用写三个式子来比较边的大小关系,而只需抓住最长边,写一个式子就可以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动手操作、严密思维、归纳总结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信心与勇气。
总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阶段一节探索性很强的课,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要把具体的生活体验上升为抽象的数学规律,显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解读教材,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只有用前瞻性的理念,来驾驭当下的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夏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作了有益的、也是成功的一次教学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