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建构画面 学会复述 ——二语(上)备课组活动(四)

  • 发布时间:2020-11-11 14:00
  • 发布人:步飞飞
  • 撰稿人:步飞飞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820

 

建构画面  学会复述 ——二语)备课组活动(

一、活动主题建构画面  学会复述

二、活动方案

1.   内容:研讨并观摩宋美萍老师的展示课《15、大禹治水》

2.   时间:2020.11.11

3.   地点:二年级5班教室

4.   人员: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5.   活动形式:研讨+观摩

三、研讨记录

(二)研讨记录表

时间:2020.11.11

地点:二(5)班

组别:二语备课组

参与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活动主题:建构画面  学会复述

活动记录:

(周首霞):二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体验,达到情感共鸣。宋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情境,设计游戏,分散识字难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始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庞丽):《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宋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故事复述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

(赵 祎):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宋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戴国霞):在教授第三段的时候,宋老师抓住关键词语,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

(戴俊):语文是读出来的,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对文章中静止的符号进行咀嚼品味时,才能使它流淌出迷人的情味和韵味,才能把静态的、抽象地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将从以下五步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禹的大智和大爱。

(张婷)宋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颇有特色,选取了“治”、“制”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从古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文字,不仅从字形上指导学生,也从字义上理解了汉字,然后找朋友,最后不忘学以致用,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用这两个字,十分巧妙,值得学习。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1111日,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全体老师齐聚二(5)班,欣赏了宋美萍老师的一节精彩组内展示课。她执教的内容是《大禹治水》。

宋老师紧紧围绕识字教学进行。在写字中,宋老师用儿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字技巧。并通过抓典型字来落实二年级的识字任务,如:遇到不理解的字时,可以通过部首猜字义......学生们在聆听中学会了识字、写字的方法。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两个方面表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文中 “九条”、“十年”、“三次”、“三十岁”、“四天”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大禹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宋老师抓住文本空白,连环发问: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在评课议课环节,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渗透,将五个点“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思维点、素养点”落实下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