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减少”是为了“增加”——剪枝的学问

  • 发布时间:2016-06-23 10:46
  • 发布人:
  • 撰稿人:njdsxx
  • 浏览量:889

“减少”是为了“增加”——剪枝的学问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8

2016614日上午第二节课,项春芹老师在三年级8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剪枝的学问》。课上,项老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教授本课:

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来说,它不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项老师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准确地找到答案。

二、扣住字眼,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话用在语文课上也很恰当。所谓,就是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项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中读懂其涵义。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讨论:1.什么叫疯长”?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3.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咬住课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我们姑且称为课眼。这一课的行文是以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教学时,项老师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下一篇:争论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