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小组讨论中“真”问题的设计
2016年11月25日,英语组围绕“小组活动”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本次教研的课题为:Can I play with you? 组内的徐欣和汪远两位老师带来了两节不同风格的课。课后,英语组内进行了深入研讨,讨论如何在小组活动中设计有效的提问,让学生肯思考,会回答,让小组活动有内容,有深度。
1. 小组讨论要有内容,避免“明知故问”
比如在Can I play with you?一课中,为了顺利导入课文,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们观看图片,森林里有许多动物正在玩耍,从Where are they? Who can you see in the forest?的问题,一步步引入Little Elephant。但缺点是,这些问题是学生早已经知道的,不用小组讨论就可以解决,反而多余。所以备课中,改成了让学生听见Little Elephant的哭声,然后猜一猜发生了什么,把问题换成“Why is Little Elephant crying?”,发挥想象力,这样推动故事往前发展。
根据故事情节发展,Little Elephant要找到让动物们接受它的方法,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阅读故事,找到Duck给的建议。但是后来老师们认为这个问题缺少深度,改成了让学生们先自己发散思维,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是你,你要给Little Elephant什么建议。实际的教学效果也说明改动过的方法更好,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认真思考,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同样的,在回顾故事时,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Little Elephant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样的小组活动,比起老师直接灌输“Be polite.”更有效,也更自然。
本次教研活动,也得到了许多专家老师的宝贵意见。区教研员徐老师,特级教师郭有吉老师,以及来自不同小学的几位专家老师聆听了本节课并进行了指导。这对于上课教师和整个英语组,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