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题
以境融情,探究情境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二、 活动方案
内容:展示课、评课、互动交流
地点: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
活动对象:东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南外方山道德与法治教师
活动形式:听课 + 研讨
三、 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资料
为了促进东山小学和南外方山外国语方山分校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校际交流,促进两所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联动发展,实现我校市先进教研组的示范引领作用,3月9日,东山小学德法组和南外方山德法教研组以“以境融情,探究情境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为主题开展两校本学期第一次校际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东小道德与法治全组教师齐聚南京外国语方山分校,首先观摩了南外方山陈茹彦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合作》。陈老师先由贴鼻子游戏入手,在观看合作视频中让学生明晰生活中的合作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合作,接着在创设情境“问题解决师”,让学生在情境中让学生明白想要成功合作应团结力量,合作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最后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的特长设计一份值日表,让学生掌握在合作中也应注意有分工、巧配合和发挥特长的技巧。
接着观摩了南外方山孙运青老师同课异构的《大家一起来合作》,孙老师同样以游戏贴鼻子导入新课,由游戏引发思考:同样的两个人做同一件事,却有两次完全不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呢?接着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合作、校园中的合作,由此为基点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好处,最后以为班级制定值日表让学生明晰合作的技巧。
在观摩课例后,首先由东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教师们针对两节观摩课发表自己观摩课例后的几点感受。徐广凯老师就两节课例的设计流程和教学目标精准给予肯定,其次就情境的创设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可以采用大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让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更加完整;熊丽萍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上课老师的精心准备及在课堂中和低年级学生精准地互动,并觉得陈老师的课在教学逻辑上更为清晰,孙老师的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和谐。宋文老师综合两节课,都感觉两位老师在备课中非常用心,很多细节处理很到位,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素材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接着由江宁区教研员方峥嵘老师就刚刚老师们的发言及两节课例进行点评,方老师指出在情境教学中应关注图片的展示可以看成是学生不同生活场域的转换,更应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情境中还需注重学生的对比体体验,老师应让学生由书向由人迁移,让学生更加走近生活。接着指出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在单元目标下针对本课目标进行深入解读,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合作,并指导孩子知道哪些事有效合作,更应在课堂中体现合作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达到有我之境。最后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彩平教授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性讲座,孙教授首先肯定了两位执教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对课标理解的精准,接着针对情境教学,孙教授指出情境应在大情境下开展,明确教育立场,站在还在的角度设计沉浸情境,牢牢抓住孩子得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明确课堂的教学主体,最终才能改变教育的性质,最后孙教授指出,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根基,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应起到联结和升华的作用,教师需要教育情怀深、站在学生立场、坚定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孙教授的精彩讲座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活动结束后,东小道德与法治组内教师们就教研员方老师的分享和孙教授的讲座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站在更高维度反思自己在教学和备课中的不足之处,在反思中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