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真教
李嘉慧
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工作已经近一年了。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动作学习活动和语文课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写作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让学生记一记自己在音乐课中,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写一写自己在美术课中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让学生动起来的几种小方法 南京市东山小学 顾苏雅 绘本课Can I play with you?抛开绘本教学的思考不谈,我发现其中一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师生互动小方法。 首先,老师将学生按组分开,进行小组比赛,哪组先追上兔子哪组就获胜,虽然本课和“追兔子”无关,主要说的是小象找朋友,但是这一方法呼应了《跟上兔子》这一名字,倒也让人觉得很可爱有趣。 接下来,老师有一个环节的设计也很有趣。老师读句子I like… I want to…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起立说Me too. 配合上欢快活泼的伴奏,我明显可以看出学生很快乐地投入其中,并且学生也会有一种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感受,师生有“共同”的感受与想法,更加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老师更加贴近学生;另外,学生通过起立展示,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听课中老师设计的Speak shadow,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但是却让我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老师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象之前与之后的改变对比出来,让学生整体感受,之后还用了说唱的形式填空,最后得到情感的升华。
阅读分享
路曼
因为上阅读课,所以和很多老师、同学一同读了《呼兰河传》,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对话,而和很多人一起读书就会觉得这种对话更热闹,体会也会更多元更深刻。在办公室里会聊书里印象深刻的情节,比如大泥坑、热水洗澡驱鬼,也会聊里面不同人物的形象,聊着聊着这本书就被梳理出来了。在班上和学生一起读,也常常会有惊喜。在读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认为身上有鬼,邻居帮忙出主意,热水驱鬼让小团圆媳妇受尽折磨时,有一个班的孩子说到了这个人物的无奈并上升到这个人物是被命运驱使的。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能读出这种命运感并且表达出来,让我觉得很震惊。在读到有二伯假意寻死觅活时,有一个成绩不太好上课纪律差的孩子举手说觉得这个人很孤独,要“表演”自杀来博得大家的关注、博取大家的同情。他不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但他走进了书中的人物用心地体会了。这是两个给我惊喜的意外解读。
不论怎么读,这本书中的淳朴与温暖都是不会被掩盖的。它是孩子稚嫩的目光、天真的语言,是爷爷笑盈盈的眼睛,是东邻西里的互相帮助,是各种落后却热闹的生活活动……
和很多人一同读书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