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学期执教四年级,面对一个陌生的年级,陌生的教材,需要更努力钻研教材,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空气的性质》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把它分成了两课时。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在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时候就说出下面要做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有点措手不及,现在细细想来我应该追问学生:为什么它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呢?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等会再讨论。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再表扬学生平时善于观察,而不是当时就表扬学生。
1、问题的设计。第一次上课时我提问: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宽泛,生命离不开水、鱼儿离不开水??这都不能引导学生靠近空气的性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教师应该把从开放性问题向封闭性问题转换的过程放在活动前完成,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问题。所以,我将问题调整为:关于空气,你知道哪些特点?学生就说到无色、无味等等。这样我就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问:那既然是无色、无味的,那空气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样把看不见的东西转化成“看得见”的。
2、实验器材的选择。第一次上课我用了塑料杯,由于塑料杯比较软,容易变形,影响了实验结果。另外由于要在塑料杯上扎洞,比较麻烦。
3、实验的设计。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把实验步骤都讲好,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都是按部就班,思维并不能得到训练。所以,经过刘老师的点播,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并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性质。
另外,课堂的应变能力,以及教师的评价语言等等都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在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希望能够越走越宽。
2019年9月16日
许宇翔
听《爬山虎的脚》有感
陈婧文
这周,我有幸见证了司丹丹老师《爬山虎的脚》一课的磨课过程,收益颇深。
她的第一次试上时,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的语句,学生边读老师边画。再小组合作,让学生找动词填空,并上台来演示爬山虎脚的动作过程,以此让学生理解“仔细观察”和“连续观察”,渗透描写观察的方法。最后,以课后习题为例,渗透记录观察的方法。
课后,大家一起研讨反思,发现如下问题。第一,在教授学生理解爬山虎动作的时候显得有些混乱,没有一条主线,且单个动词挖的并不够深入,学生对于爬山虎的那种连续的动作体会的并不深刻。第二,课堂容量很大,面面俱到,整个课堂环节与环节间的连贯感不够,每个环节各有指向,显得重点不够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司老师将课堂进行了一些调整。她第二次试上时,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的,请一个同学伴随着读书声上黑板画出爬山虎的脚,请同学评价来理解文中刻画的语句。小组合作,请学生找出和“墙”有关的动词“触着”、“巴住”、“紧贴”,并请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说说是怎样的动作,在师生对话中理解三个词语力度的不同,在动作中理解爬山虎脚的状态,再借助视频,推进对于爬山虎脚爬的过程理解,感受自然的神奇,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仔细观察”和“连续观察”,再回到文本让学生寻找体现出这两种观察的语句。最后,结合书后习题,以课后图文结合的记录观察的方法为例,请学生写一写爬山虎的观察记录。
经过调整,思路显得更为清晰,且环环紧扣,重点突出。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启示。其一,教学目标可以相互渗透,以一条清晰的主线显现出来。其二,点不在抓多,而在于关键,将关键的字词挖深入,能够推进孩子对于整句话的理解。其三,拓展的内容,或以课文为例延伸到孩子熟悉的事物,或以课外为例回归到课文本身,大多是方法的一种指导,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