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年级过渡到三年级,班级变化最大的就是开始按小组安排座位,开始了真正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必须照顾小组合作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处理小组汇报时,将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汇报采用由其他组小组长点名选取弱势的同学汇报的方式,因为有组与组的评比,所以,各小组长都非常踊跃的选择对组的比较弱势的学生来汇报,所以,弱势的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敢再让自己做旁观者,而同组的优势学生也非常努力的带着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与表现。这样的课堂中,弱势群体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希望自己不断尝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让小组合作高效。
(吴雅琪)
今天,江宁区数学青年教师“教海探航杯”赛课在我校举行,各路高手汇聚在这里交流教学,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课是竹山小学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间隔排列》。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一开始以游戏导入,让孩子做拍手拍桌子的游戏,从游戏中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间隔排列,让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的设计师最巧妙的地方,让每个孩子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间隔排列,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间隔排列,然后让孩子们交流,分类,从中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其中的规律。最后还是以游戏巩固。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这节课给我的最大的启发是,很多课要大胆的去尝试,多设计有意思的环节,多为孩子想一想,我想这样的数学课才是孩子喜欢的课堂。
(顾新峰)
本周准备了一节《认识1-5》的新授课,对于1、2、3、4、5这几个数字,学生都不陌生,在幼儿园都已经初步认识过,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经常能接触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5各数的含义,认识并会读、写1-5各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困惑,感觉内容较少,似乎上不满一整节课;1-5这几个数字的认识以及读写的教学安排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握。带着这些困惑去找师傅,师傅帮助我一起迅速的整理了思路,对于这几个数字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个数,能先用已经学习过的点子图表示,然后知道可以用数珠表示,最后到用数字表示,师傅还告诉我学生初次书写数字,对于写法的指导要很详细,最好还要介绍日字格的组成,由于整节课书写的时间较多,因此可以在学生写数字时采取一些评价方式以激励学生,评价方式最好各不相同,可以画??也可以找些反例。和师傅交流完之后感觉豁然开朗,一节课的设计思路顿时清晰起来。回去之后,我找了每个数字的详细写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每个数字相似的物体教学写法。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一个教学写法的数字歌,我把它设计到健脑操中去。
课后,听课领导和师傅在肯定整节课教学设计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建议:
1.本节课的板书是设计成一个个气球,气球的外框是在学生冥想回顾后画的,师傅告诉我可以之前就把日字格设计在气球外框里,情境中也有气球,可以把这个板书和情景结合起来,或者也可以把板书设计成一个个数珠;
2.本节课的健脑操是根据视频数字歌编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张校观察到学生在课堂的这个环节中没有很放开的在做这些动作还有些拘束,因此在健脑操的环节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做,这样会更好的达到健脑操放松的效果;
3.在指导学生数字的写法时,虽然我提醒了孩子坐姿但是对于孩子的握笔姿势却忽视了,王主任告诉我班级有将近20个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因此对于孩子的握笔姿势应重点矫正,纠正孩子坐姿时应不仅是口头说,还应该扶一扶,在平时的常规课上甚至可以带一把长尺子,纠正坐姿时看看孩子是不是做到一尺。
4.在教学学生数字数字时,我出示了很多写的不好的反例,但是却没有展示一些写的好的数字,反例是能让学生意识到不好看,但是如果再展示一些写的好的数字,这样正反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听了这些建议,让我在反思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收获。
(施琦)
安全在我心中班会课教后反思 朱洁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活动时间长,情况也比较复杂。无论教师怎样注意,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平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你不能怎样,你不该怎样”,如此反复的强调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可不,尽管老师强调校园里不能打闹,可是事故还是不断的在发生。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很多时候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时刻不忘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的一切行为都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再者就是在班上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谈话活动“我身边的危险”,看图讲述“谁对谁不对”,让学生主动获取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求助方法,树立了安全意识。同时,应该与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例如:利用听故事,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每天开门、关门时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门框上,出入教室有序的走,以及早操、入厕等生活各环节的安全警示,并请学生们相互监督,定期评选出班内的平安小卫士。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渗透,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小学生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校园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交通事故、楼道踩踏、食物中毒、 溺水身亡??这些安全事故每天都在吞噬着“祖国的花朵”。每一年有多少可爱的生命因为意外伤害事故而受到了多么无情的摧残。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如何处理好教育活动与学生人身安全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一个支点也需要一个平衡点,我们也常常困惑于此。 今天当我们的教育倡导着教育活动生活化、情景化时,我们力求把孩子带到真实的世界中,让他们真实的去感知世界、体验生活,这就意味着要放开成人的庇护,让他们自由的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保障学生的安全和为了使孩子学生自主地成长,活动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险性”结合起来呢?例如游戏,它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现今教学经常用的教学形式。但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户外的中,则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所以,教师在活动前或活动中有效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仅仅为了安全,完全避免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或一味的降低游戏的难度,也是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日本有教育学家指出:“游戏活动要有一定的冒险性,如果没有,孩子无法真正形成回避危险的能力”。 安全一直以来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抓、常教,但有时有会出现一些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我认为不能在老师的强烈管理中控制孩子的安全,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了解,我应该怎样来注意安全,怎样来保护好自己。对于学生的安全,学校是责无旁贷,那么学生呢?他们仅仅只是被害人么?不!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在学校。我们都知道,学生受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一般我们都认为有三种力量 在让学生受到教育,1、学校 2、社会 3、家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安全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们在学校平安地度过一天,我会感到松了一口气。主题活动也好,生活中有机渗透也好,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我认为这次主题班会课开得很有意义,也很成功,大家都表现的特别棒!从同学们积极投入的表现中,足以看出大家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