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泯的匠心
南京市东山小学 何静雯
“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谈起近来读书的体会,不由想到《庄子·寓言》中描述修道人越过每一重境界的格言。想来读书学习与工作生活,如若要专于一事,所经关要大抵都是相同的,无外乎专注二字。
专注却也并非仅是读书人特有的,它还体现在工匠的身上。《匠人精神》一书中提到秋山木工学校八年育成:见习一年,学徒四年,匠人三年,第九年可以独立出去闯荡世界。前五年为学徒跟着师傅在学中做;后三年做师父,带着学生在教中做。师徒间身份的转换标志着“修了式”,即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准许毕业。秋山木工学校的学生在成为匠人的同时也成为老师,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修炼,也因有了为他人之心和担当之愿,让心性技艺进一步沉淀下来,内化到如先天生成的一般。
木器本是寻常日用,学徒日复一日地打磨木器、修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不仅知道怎样做技艺,更知道如何锻炼心性的人。木匠的道理如执著、坚忍、谦卑、洁净,在这日复一日看似重复的工作,似乎并无体现,但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却截然两样,这大概就是秋山所谓“为天命而活”——将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由工人至匠人的蜕变,大抵从一颗匠心开始。何谓匠心?在我看来,首先便是对所从事技艺的热爱,只有保持不泯的热爱,才能专注于技艺本身,而非虚名浮利。但若是空有一腔热忱的爱意也不够,匠人精神最为关键的是钻研、是对技艺不止歇的雕琢。由热爱出发,不断地钻研探索,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将一门技术转化为技艺。如此,我认为匠心或许可分为两点,一为匠,是技术层面的操作,代表对这门技艺的不断钻研;二为心,即热爱之心,是对这门技艺不泯的初心,不为俗物所扰。
古老的中国曾出现过一大批匠人,如鲁班、喻皓、李渔等,他们都醉心于某一项技艺并将热爱坚持下去,最终成为匠心独运的大师。而在工业化的今天,匠人精神在中国已很罕见,机械化时代的洪波翻滚过每一片江河,人工早已被机器代替。不由遥想起古老的中国匠人们,他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工作做的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
同样,在教育中,也应有这样一种匠人精神,将教育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我认为,就是教育的“匠心”。了解教育的匠心,不妨从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开始,书中的“小林校长”即可称为一位匠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打磨自己的教育艺术,雕琢出巴学园这座理想的学校。匠人成器,小林校长需要打磨的确实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动的人。他的匠心便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自由、民主、平等的态度上。
小林校长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而琐碎的,但这每一件小事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教育心血。他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同时又在不断打磨自己的教育技艺,用心感悟孩子的行为,反复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教育效果。正是这份尊重、自由、民主、平等让巴乐园里如小豆豆这样的每个孩子都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功夫?时间能给出答案,小林校长的匠心便在时间的积累中体现出来:他将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用心琢磨,让教育如春风化雨,不经意间便化入学生的心田。我想,巴乐园一定会成为所有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小林校长将比器物更难于打磨的人雕琢成更好的模样,这该是一位匠人最大的快乐。
如今的中国高楼林立,出入玉宇雕梁处的人们不妨在漏小的屋檐下静坐,打磨自己喜爱的技艺,静坐的时刻更易在细微处察觉每一项工艺的本质。同样,在办公桌前批改作业,在教室内外训导学生的我们。也应在独处的时刻思考:教育的技艺是否有再进步的空间。只有丢掉自满,以坦诚、谦虚的精神一次次向他人求教,向自己求教,才有可能成为一流的匠人。
“人生全部都是自己的时间,所以应该毫无保留、热衷地投入。”秋山师傅的话质朴无华,匠人最精到的技术,是为时间镌刻上自己的名字。匠人精神藉由一个木匠之口晓以所有行业中人的,终究也不过是这样一句话: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阅读恰是给生命以时间的一条捷径,只有向外借由书籍探寻世界,向内借由书籍观照自身,才可参悟出一点点匠心。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长存赤诚的匠心,不仅习得技术,更要习得匠人一流的精神,将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毕竟一切伟大,都是渺小的积累与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