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女人
南京市东山小学 路曼
作为女生或有力挽狂澜兼济天下的野心,或有体贴入微心灵手巧的贴心,或是两者兼有之,不论如何选择,最后又如何呈现都体现着一个女性的自我选择,当我们想要去定位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时,也许会忽略《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形象,但既然林语堂与俞伯平这两位五四时期的作家都如此推崇这样一个乾隆嘉靖年间的古代女子,也一定有他们的道理,让我们通过《浮生六记》寻觅一位百年前的佳人,并从她的身上得到一些对现代女性有意义的启示。
两百多年后的我们能够隔着时空认识陈芸这样一位佳人必须感谢她的夫婿沈三白,他用温情脉脉的笔触记录的《浮生六记》的首篇就是《闺房记乐》,或浓墨渲染或淡笔勾勒呈现给我们当时的明月,似是照着那位佳人归来,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无不令读者动容,
陈芸在已有的才学之上所体现的独抒性灵也许是“真”的本质。说到才学为本、性灵独抒自然首推其对李白的崇拜,当然与其说是对李白的崇拜,不如说是对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的崇拜。陈芸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格律谨严,词旨老当,陈芸诚杜所读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当时陈芸所能接触的诗书典籍不多,她自己自学竟然能有这种性灵与境界上的领悟,也许真的是她的性格与诗文呼应而有所感悟。言论之中能体现陈芸性灵本真的还有许多,比如“我闻山果收获,必借猴力,果然”式的调侃,还有为花打抱不平的“将来罚嫁麻面多须郎,为花泄愤”的言语。红楼梦中湘云也有此类言论:“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此处的调侃似是与湘云的呼应,形象情节上的重叠,使我们更生动的感受到陈芸的灵动。文中说“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于是易髻辫,添扫峨眉,加余冠,微露双鬓,尚可掩饰,服余衣,长一寸又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效男子阔步良久”,我们可以想到史湘云也是这般豪气干云,不拘小节。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宝钗回忆湘云偷穿宝玉衣服被贾母弄假成真的当成了宝玉,黛玉也说湘云衣着仿男装栽了跟头;而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湘云的着装被众人评价为“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行……比女儿装俏丽”,陈芸学习步伐,观摩自己时竟然狂笑不止,果然巾帼不让须眉,旁人都没有认出,却是陈芸自漏了马脚,竟然忘却了身份按上了少妇的肩,被人怒拒后慌张的脱帽翘足这一连串动作可以充分展现其男装的俏丽又满眼的娇羞灵动之气,那一句“我亦女子耳”却是道不尽的委屈婉转,其灵动可爱的本真性情从这一件事看来差不多是可以和湘云比肩一时的。在七月半与丈夫联句之时,“芸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也有如魏晋名士坦胸露乳,大醉六十日,散发着不为世俗羁绊的真性灵。此外还有,陈芸凭其小脚也随夫婿游览名山大川,估计当时被三从四德束缚的妇人无此壮丽想法也不敢有此逾矩行为,所以除了文君等才女又有几个人能像陈芸一样发出“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的感叹。以上种种都体现着陈芸身上的“真”。
在弟媳妇偶缺珠花时陈芸大方割爱,并说珠花不足贵,破书残花才更令人珍惜。爱美但不在意表面的虚华,更愿意追求一种性灵的自由与不羁,用文章装点自己的人生而非珠花装点易逝的容颜。薛宝钗也不适打扮,蘅芜院也是以简静为要,但她却以她的周容的性格和惊人的才学赢得大家的喜爱,同理可得,美丽不仅仅在外表,所以陈芸的美是屈原所说: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陈芸的美是内外兼修的,而且是在不断的追求美的路上。
陈芸一生虽短暂却是轰轰烈烈,坦坦荡荡。似乎不论人生处于何种境地她的体内总有一股向上的力,也正因为如此她和林黛玉同为早逝,但她却比林幸福很多。她似乎存在于《红楼梦》中很多人身上,她是宝钗喜欢素雅简淡、性格豁达从时;她又有如黛玉般情思细腻听着戏文就为悲情所困;她又如湘云般女扮男装,豪气干云,也能如湘云般赏景联句,诗兴喷薄;她又如晴雯一般,带病绣着《心经》,一心为了自己要守护的人;她也似鸳鸯一般面容上有美中不足。看似红楼中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她的影子,但又每个人身上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相似。陈芸在人性上就是达到一种提纯,虽然瑕瑜互见但却是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所以我想她的向上生命力来源于此,这是黛玉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总结而来,人生并不是追求多么的完美,而是无论困境与逆境都做到自己的最好,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去迎接挑战,毛姆说:“未来不足惧,过往无须泣”,孔子也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人事而天命”,所以要像陈芸一样做一个可爱的女人,就是要不断的修炼自己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不断付诸实践,永远以向上的生命力去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