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聚焦语文要素,螺旋提升有方法”
二、活动方案:
内容:1.课例观摩:(60分钟)
(1)郭春芽校长执教二上《纸船与风筝》(30分钟)
(2)朱锦涛主任执教三上《秋天的雨》(30分钟)
2.交流平台:(30分钟)
老师们结合两节课例,根据“教研单”的“交流平台”,反思课例,研讨两篇课例是怎样“聚焦关键词,理解词语”的,分小组讨论(15分钟),派小组代表发言交流,组长总结。(20分钟)
3.一研一得:(30分钟))(利用思维导图简要整理思路)
(1)聚焦重点1——怎样结合低年段的特点,精读品析文本时“聚焦关键词,理解词语”,有哪些教学策略?
(2)聚焦重点2——“聚焦关键词,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在年段上的螺旋上升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思维导图简要整理思路
时间:2019.10.28,下午1:40——3:40
地点:STEM教室
活动对象:1—3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形式:课例观摩研讨
三:研讨记录: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里的一个新概念,它其实是对课标的细化解读,从语用,修辞,学习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结合教材文本所做出的一个螺旋上升的目标设定,它跨越不同的年级,螺旋上升,同时又有明确的梯度切分。它对于整个文本的分析,后一学段,前一学段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前后“观瞻性”,用好语文要素,也是寻找教材解读的一个好的抓手。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研讨的中心是——围绕语文要素中的“聚焦关键词,理解词语”这一个点,结合郭春芽校长《纸船与风筝》(二上)与朱锦涛主任执教的《秋天的雨》(三上)两篇课例,比照语文要素的内在螺旋上升与梯度关照。
“原来,大家都可以做小诗人啦!”在《纸船与风筝》的课堂导入中,郭春芽老师由《场景歌》的入手,让学生尝试写一首小诗,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量词运用,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郭春芽老师紧紧围绕“猜字读音”、“学会默读”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小采访、演一演、读一读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内容更加充实,有趣又有效。
《秋天的雨》围绕“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以读促悟,读出词语的画面感,读出秋天的歌韵美。课堂教学行云流水,缓缓地,缓缓地,词语教学里融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文本解读,个人素养,让“润物”处处,而“细无声”。
课后,进入“交流平台”一环节,老师们围绕两篇课例是怎样“聚焦关键词,理解词语”的,分小组讨论,我们把教材当做桥梁,真正思考“我们的教”怎样更具有儿童化,更贴近儿童的理解与思维的建构。老师们的交流讨论真实而热烈,互相补充,彼此支持。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从教材编排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选式语言学科教材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的缺陷。进入教学层面,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深度学习,是发挥统编教材作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我们低年段,关注语文要素的梯度切分,做到要素内部的“螺旋上升”,对教师的研读教材,把握学情的能力尤其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