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学课堂之“认识除法”——二数备课组第三次活动
一、活动主题:友学课堂之“认识除法”
二、活动方案:
1. 内容:
(1)朱洁老师执教“认识除法”
(2)课后研讨
2. 时间:2020.10.19
3. 地点:二(7)班
4. 人员:二年级数学教师
5.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今天是10月19日,又是崭新的一周,天高云淡,丹桂飘香。下午第一节课,我们二年级数学组王群、庞文、李丽、丁存霞、郭丹丹、周洁6位教师齐聚二(7)班聆听朱洁老师执教“认识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坐下来对本节课进行了短暂了交流,经整理有这些想法:
一、引入简洁而高效
新课引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游戏引入、复习引入、谈话引入、情境引入等。今天朱老师是利用了复习引入新知,简洁而高效。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而除法和基于平均分得来的,所以朱老师让学生回忆了平均分的含义和两种方法,既加深了对平均分知识的认识,又为新课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非常适合。
二、教学细致入微
在例5教学中,朱老师引导学生认识除号、写除号。学生先交流了除号的写法,然后朱老师又变板演边强调:先写除号中间的横线,要写得直直的,再写上下两个圆圆的小点,并且上下要对齐。接着朱老师又强调了算式“6÷2=3”读法与写法的区别,特别在读法中3个数字还是用阿拉伯数字来写,不用写成汉字。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都能看得出来朱老师基本功扎实,她能对易错点提前预设,也能看得出朱老师教学地细致入微,善于对学生悉心指导。
三、重视的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我校“友学课堂”也强调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做好引导、点拨、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交流。今天这节课两道例题,朱老师都是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独立分一分圆片、摆一摆小棒,再和同桌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了其中,经历了先平均分再用除法来计算的过程。
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科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天这节课朱老师多次让学生对两种平均分加以比较和区分,让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求分成了几份。”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这两种类型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练习的设计也是突出由浅入深的特点,最后一道题也是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思维,满足了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
最后大家也有点小建议,比如朱老师教学中可以增加一点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调整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