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学课堂之“乘加乘减”——二数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一、活动主题:友学课堂之“乘加乘减”
二、活动方案:
1. 内容:
(1)周洁老师执教“乘加乘减”
(2)课后研讨
2. 时间:2020.9.21
3. 地点:二(6)班
4. 人员:二年级数学教师
5.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9月21日下午第一节课,我们二年级数学组王群、庞文、李丽、丁存霞、郭丹丹、朱洁6位教师齐聚二(6)班聆听周洁老师执教“乘加乘减”一课。课后大家坐下来对本节课进行了短暂了交流,经整理有这些想法:
一、高效地运用了自学导航
本节课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课件都紧紧围绕了“自学导航”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自学导航”的价值。“轻松起步”环节周老师将其中的两题放在了导航上,让学生课前完成,课上交流,节约了时间,也起到了联系旧知的作用。“快乐攀登”环节周老师将例题细分成了3个小题,先上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作答再小组交流,充分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勇敢超越”部分4道题层层递进,有正向迁移也有逆向迁移,真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都是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填写,再全班交流,激发思维的碰撞,提高核心素养。“别样风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不断发展。最后“分享收获”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技能,还要从问题解答、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谈一谈,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真正价值。
二、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堂的核心素养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这是一节计算课,计算是核心,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乘加和乘减的计算步骤,也要求学生说清楚计算顺序,对于先算的可以划横线算一算。推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根据乘法算式,推理出与它有关的乘加或乘减算式,来帮助我们记忆乘法口诀。模型思想体现在课前的游戏中,3个3相加可以列乘3×3,再加1个,直接在3×3的基础上加1就可以了,“3×3+1”这样一个算式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算式的模型,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课前的游戏和最后一项练习中,思考的角度不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三、老师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语言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作,它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一句发自肺腑的表扬,会使学生一天或几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甚至一辈子难以忘怀。本节课周老师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予以最真诚的评价,说得有理有据的小朋友表扬他像个小老师,说得不完整的孩子也鼓励他再想想或再给他一次机会。
最后大家也有点小建议,比如周老师语速可以慢一些,表情可以再夸张一点,4×4表示什么意思还要讲得清楚一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后来也在教研组里上了一次,几次磨课执教者有这样几点收获:
1. 上任何一节课之前必须研读课标,对于课标上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要好好研究,细细揣摩编者设计这节课的用意。这节课的知识的起点在哪,需要通过怎样的复习找准教学起点,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这节课的落脚点又在哪,教学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又为后续的学习做了怎样的铺垫。只有将本节课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教学设计时才能把握好“度”。
2.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对于低年级学生在课堂的5到20分钟学生注意力交集中,这段时间一定是教学新知的时间,课前5分钟要通过游戏或者其他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的学习。怎样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比如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同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动一动,促进学生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尽量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3. 老师的评价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动力,教师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喜悦的源泉。听过很多特级教师的课,他们特别善于夸奖学生,特别善于激励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这就是语言的神奇力量。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在每一节常态课中更要学会用评价来鼓励赞美学生,一句鼓励或赞美或许会给学生带来一天的好心情,或许让学生从此喜欢上老师喜欢上数学,或许让学生一辈子难忘。
4. 世界是联系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渗透结构化思想。只有将知识的脉络理清楚,才能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弄清更多的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5. 时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有十点,我们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关注其中几个方面,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发展思维,培养品格,关注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