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同课 绽放异彩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一、主题:
师徒同课 绽放异彩——一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二、活动方案:
内容: 以操作、实践为载体 构建“分与合”
时间:2019年3月13日、2019年3月14日
地点:一(7)、一(5)班教室
活动对象:一年级数学教师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根据开学初学校对于备课组的指导意见,这学期我们开展了优带青,优示范的主题系类教研活动,第4周我们如期开展第一次优带青同课展示活动,备课组的秦悦老师和张诗瑶老师正好是师徒,于是由秦悦老师在3月13日率先示范,为我们展示一堂扎实又充满亮点的课堂,紧接着我们备课组全体在当天对秦老师的《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趁热打铁进行了研讨,分析了这节课的亮点,和可以改进的小细节,青年教师张诗瑶在研讨中对这节课有了新的学习和认识,并立即于次日进行了课堂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她的学习成果。我们于张老师课后对课再次进行研讨,使得对《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有了更多的认识。
秦老师的这节课可谓专注细节、深挖教材,张老师的学习展示课也展现她极强的基本功和研究能力,对于这次师徒同课,备课组的两次研讨及时、积极,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汇总如下:
1. 直观教学
秦老师和张老师通过摆16根小棒复习数的组成,紧接着请学生摆一摆23根小棒,以及明确23的摆法后,请学生把20几都用小棒按顺序摆一摆、数一数,包括在数数部分通过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从形象思维入手,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方法的提取、总结过程,从而充分认识100以内的数。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操作小棒入手,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11~20个数的认识的经验,主动学习100以内数的写法和读法。
2. 正向迁移
教学要使巧劲,注重激发兴趣,借助知识方法的“正迁移”,注重教学的高效。秦老师和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1个1个地、10个10个地数100以内地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计数单位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不同计数单位表示不同的含义,同时通过多种方法借助新旧知识的迁移,从二十九添上一根就是三十,三十九添上一根就是四十……自然迁移到九十九添上一根就是一百,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正迁移。在这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3. 联系生活
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秦老师和张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如数一数生活常见的香蕉,一挂5根香蕉,一挂一挂的数也就是5个5个数;让学生回家后了解家人的年龄,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初步感知数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地数学意识以及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地能力。
4. 细节处理
秦老师在课堂上对于二十九添上1根就是三十,进行了细腻地处理,“二是怎么变成三的呢?”激发感受9+1=10,也就是“满十进一”,二到三实际上十位上多了一个一,这个一是一个十。秦老师在学生数数时特别强调这节课我们用汉字来读,只写汉字,为后续的练习扫除障碍,也为后续学习读法打下良好的基础。闪光的细节体现的是对学情的掌握,对教材的吃透,教学设计的框架支撑起了一堂优秀的课,细节的打磨才使一节课有血有肉,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