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而设,让我们自然创造出“平均数”
一、主题:
组内课
二、活动方案
1.内容:吴华萍执教“平均数”
2.时间:2021年10月20日
3.地点:四(8)班教室
4.人员:四年级数学教师
5.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资料(报道、照片)
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习得不如发现,发现不如“创造”。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应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认同、参与”这个活动,感受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2021年10月20日,我们相聚在四(8)教室,一起学习了吴华萍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要全面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既需要传授,更需要领悟。如何对平均数概念进行了准确、生动地建构,如何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多种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是我们追寻的目标。只有知其“所以然”,知其“所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平均数的作用,为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打下了宽广、厚实的认知基础。
整节课围绕平均数的意义展开教学,在充分、准确地预设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典型、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密切沟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根据学生迫切的需求,顺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活泼、思辨的氛围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又不着痕迹地 “拨乱反正”,既给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机会,实践中不断磨砺,又能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