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把准基点,教实实在在的数学——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3)

  • 发布时间:2017-03-13 12:26
  • 发布人:
  • 撰稿人:njdsxx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798

                                                         把准基点,教实实在在的数学
                                                                                 ——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活动(3)

 
        3月13日上午第一节课,二年级数学组向经验丰富的夏老师学习了《数的估计》一课。讨论后,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夏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标的达成。 
  2.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夏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夏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细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3.  教学过程扎实。
        教师引领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分类,体现了分类的标准在分类中的作用,这不仅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抽象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同时也建立了数感。我们还注意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所搜集的近似数,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约来表示近似数,和对“约等于2000”的不同表达方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