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
同课异构之说明文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二、活动方案
内容:组内课《松鼠》
时间:2020.11.19和2020.11.23
地点:五(8)班和五(5)班
活动对象:五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活动形式:听课+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
1.构思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传统的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看似落后,却也有许多精华的地方需要传承。基于此,我们组开展了以“说明文教学中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
2.课堂再现
《松鼠》是一篇写动物的科学小品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课文主要介绍了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三个特点,其中涵盖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爱、保护动物的兴趣。
课一开始,赵老师创设情境,利用播放松鼠的视频短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的松鼠有的攀爬在树杈上,有的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看到这样逼真的图片,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在这样感性的认识下,再去品读松鼠外形的描写,便对文字多了一份亲切感,小松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也激发了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课文学习中,先整体感知松鼠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再一段一段地分析。每一段的学习,都是按照提出问题、读文思考、交流汇报、教师引导、训练巩固的思路来学习。这既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本文所介绍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老师课上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鼠”字。在字词学习和文章的整体把握上,借助自学导航,重点指导“苔藓、玲珑、狭窄、勉强”这几个词的读音;梳理文章介绍的有关松鼠的几方面信息,很好地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指导进行了结合。接着,李老师以问题“松鼠到底长什么样子呢?作者是怎么把松鼠的外形说明白的?”引入第一段的学习。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标画关键词的方式了解到松鼠的外形漂亮,作者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这几方面来介绍,其中,松鼠的尾巴作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划一划,说一说之后,李老师又让学生一人一句合作着读一读,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生动活泼。教师结合交流平台及前一课《太阳》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到说明性文章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教学中,李老师前后勾连,充分运用了手边的教学资源,带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感受这篇说明文活泼的语言风格。
杨明翠老师说:赵老师借助视频、图片直观认识松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关爱、保护动物的兴趣。
熊亚萍老师说:李老师的课上带着学生用好书本,避免多媒体教学零散的弊端,让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更加全面,学生充分走进语文文字,学生捧起书本,教室里一片朗朗的书声。
孔令娟老师说:这次活动启发我,在常态课教学中,可以多样化我们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也好,用传统的教学媒介也好,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教材,钻研文本,清楚教学目标,赵老师和李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样貌,达到的教学效果却是一致的,我想也源于她们对教材的深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