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诸葛亮》——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8)
一、主题
全方位了解诸葛亮
二、活动方案
内容:交流组内课脑力课程《走近诸葛亮》——全方位了解诸葛亮。
谈听课感想,了解诸葛亮,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时间:2018-06-05
地点:四(8)班教室以及二楼办公室
活动对象:四(8)班学生以及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活动形式:课堂展示+研讨
三、研讨记录
走近诸葛亮
南京市东山小学 朱昭旭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课本中《三顾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谁下山,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走近诸葛亮,探讨诸葛亮。
师:你能简单谈谈你对诸葛亮的了解吗?
二、 人物剪影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师:你对诸葛亮又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过渡:“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三、学习《诫子书》
(一)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自己读,注意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熟后停下坐好。
3、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
4、指名读。正音。
5、师范读,学生标记词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7、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8、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二)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2)背过你喜欢的句子。
师结:《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三、 作业。
搜集资料,举办一个“读《三国演义》,评说诸葛亮的讨论会”。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朱昭旭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节诗意浓厚的脑力课程,让我们全方位了解诸葛亮。
朱老师从课本中《三顾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说起,一起走进了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通过各种形式学习理解了《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最后,搜集资料,举办一个“读《三国演义》,评说诸葛亮的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