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二)

  • 发布时间:2021-10-22 18:50
  • 发布人:
  • 撰稿人:项春芹
  • 校对人:郭春芽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153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二)

一、主题:读书如串门:两次走进传统玩具“竹节人”家

二、活动方案:

内容:读书如串门:两次走进传统玩具“竹节人”家

时间:2021101820211019

地点:东山小学6)班教室

活动对象:年级语文教师

活动形式:上课+研讨

三、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竹节人》一篇叙事性文本,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传统玩具给童年带来的乐趣。担任本课教学的朱昭旭老师和项春芹老师本计划同课异构,斟酌后改为合作共教这一课。《竹节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是策略性单元,单元学习主题为“有目的地阅读”,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如何将文本教学与阅读策略有机融合,既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传达出的“趣”,又真正学到阅读方法,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朱老师提议思考教学设计之前先把文本研读清楚、透彻,按照自己一贯的教学风格,朱老师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本课完整的教学板书,两位上课老师还分配了课时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由朱老师执教,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的第一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第二课时由项老师执教,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个阅读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朱老师将文本阅读与学生的生活认知、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结,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意义起来。课前,朱老师布置学生写竹节人的制作指南(鼓励以漫画的形式),有条件的同学动手做竹节人。课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制作指南上台解说,在学生解说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如在学生讲到用线穿的时候,老师追问:“要怎么穿?”文本中的制作方法写得比较简略,学生如果只是照搬照读,学习便只是浮于表面,老师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再比如,在教学“玩法”时,教师没有停留于提取关键词“嵌入裂缝”、“一松一紧”,而是紧接着让学生上台动手操作一下,体验玩法。课堂上这种注重生活体验,并借助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文本的教学还有多处,是本节课教学的亮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节人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学生还学习并运用了快速浏览课文、关注相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等阅读策略。

 

有了第一课时的良好铺垫,第二课时的教学便水到渠成。课上项老师紧紧围绕“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这一个问题展开,先让学生说说为了解决这个阅读任务准备采用哪些阅读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聚焦到相关段落,展开文本的细读。文本细读,以自主阅读并批注、分享交流这样的形式进行。学生的交流有条不紊,老师也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分门别类,从竹节人的样子、装饰、战场以及打斗等方面细细品读,学生走入文字,赏词析句,精彩的分享一个接着一个,足可见学生对于文字所传达出的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的把握。在模仿取名环节对学生有一点难度,此处如果能展开一个小小的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效果会更好。教学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教学策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解决第二个读书任务时用到的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出抓关键词句、做批注、想象画面等方法。

 

两节课的教学配合默契,学生的学习前后贯通,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