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青春激扬,华彩课堂——东山小学“春华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纪实

  • 发布时间:2020-10-27 17:32
  • 发布人:
  • 撰稿人:汪云洁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958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我校于1015日举行了校级“春华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活动。本次赛课活动邀请到许飞燕、郭春芽两位副校长以及李洁、汪云洁、司丹丹、时燕等四位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担任评委。  


一夜透雨,寒意沁胸,突然而至的秋雨带来了阵阵凉意,却丝毫阻挡不了青年教师们赛课的热情。赛场上,参赛老师们大显身手,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精心的设计教学,合理的媒体辅助,自如的课堂调控,呈现了一节节亮点迭出精炼高效的好课,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


    活动在熊亚萍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拉开帷幕,熊老师从课题中的“崛”字入手,点明课文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主线;通过对比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实现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有机融合。


    陈婧文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麻雀》。陈老师从理清课 文线索入手,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点,引导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感受老麻雀伟大的母爱。同时,作为习作单元的课文,陈老师在品读课文时还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法,从阅读感悟课文情感走向关注文本言语表达,清晰地展现了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路径。


徐薇老师执教的《掌声》是一篇保留至今的经典课文。徐老师推陈出新,以自学导航为抓手,围绕导航中的学生疑问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课上,徐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式多样的朗读,图片、音乐的渲染,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在读、思、悟的基础上,学生深入文本、移情体验,与小英的内心开展对话,把小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淋漓尽致,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李嘉慧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是一篇富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李老师教态亲切活泼,与孩子们互动自然,整节课气氛十分轻松活跃。这一课上,李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下足了工夫,通过师生配合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走进故事情境中。

   路曼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也不乏亮点。路老师的课大开大合,用略带历史感的嗓音带领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描绘了一幅悲凉沧桑的边塞图。在拓展说话环节,如泣如诉的音乐适时响起,仿佛给这段课洒上了边塞的银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思考着、讨论着,意境浓浓、情思绵绵。

 
    项春芹老师执教的《少年中国说》慷慨激昂、鼓舞人心。教师通过交流资料、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整堂课上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何静雯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呈现了一节非常精彩的低年段阅读教学——《我要的葫芦》。该课教学环节清晰,丝丝入扣,尤其是“随课文识字”令人印象深刻。何老师将以一个个生字教学融入到深入浅出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既记住了生字,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润物无声,大道无痕。

 
   马婷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古文的一吟三唱,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读音和节奏。然后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和想象画面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小古文的意思,挖掘文本“知音”的内涵,将简单的古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给学生一种传承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次赛课为我校青年语文教师提供了学习观摩和锻炼展示的平台,推进了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了对统编版新教材的解读,为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一节精彩的课堂呈现背后不仅是参赛教师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更凝聚了磨课团队的集体智慧。本次赛课的举行不仅为我校青年教师铺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在我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教研氛围,掀起了我校教研的热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和谐进取的团队,一定会在教育舞台上大放异彩,谱出一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