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题:
读理论书 知教学理
二、 活动方案
内容:交流读书体会,畅谈教学感悟
时间:9月28日下午
地点:智慧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形式:读书交流
三、 研讨记录
一、 其他过程性材料(报道、照片): 9月28日下午,南京市东山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智慧教室组织了9月份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以“读理论书 知教学理”为主题,旨在通过交流读书体会,畅谈教学感悟,达到激发教师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活动共有6位教师登台交流。 守候童心 静候花开 一年级周洁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今年,我教小学一年级》,这本书前言标题是《守候童心,静候花开》,它非常符合一年级老师的心境。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每一件事都要老师手把手教起。怎样让一年级的孩子爱上数学,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呢?周洁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以下几点: 1.爱每一个学生是让学生“爱上”数学的前提。一年级的教师格外要注重这一点,爱每一个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并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我们所上的数学课,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爱上”数学的基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愉快地探索。 3.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学生“爱上”数学的保证。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增强自信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亲切的鼓励和不断的强化。 求学问 需学问 李政道讲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需要有求学问,做学问的本领。二年级丁羽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的施银燕老师所写的《呵护儿童提问的天性》。 1.提问能力的现状。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会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触摸未知的世界,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之间有矛盾、有冲突之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先让他们变得“没有问题”,再勉为其难地要他们“提出问题”。然而,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只是“投师所好”,提一些为问而问的“伪”问题或“假”问题。 2.提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尽量要提出创造性问题。学生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发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联系、矛盾,从而提出问题。 从现状到成因到最终的培养,二年级的丁羽老师给我们展现了做学问的全过研究的价值。 渐行渐悟 幸福成长 三年级数学组的安夏月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了《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这本书。 她首先介绍了自己通过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等两个方面,来读懂教材。接着,从了解小学生认知的基本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三个方面,谈自己如何读懂学生。 在不断的读书中,安夏月老师还总结了自己的好课“五字诀”:新、趣、活、实、美,总结了10条上课小绝招。这些总结源于课堂的高度提练,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数学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组的钱莉莉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了《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这本书。 数学是美丽的,那一个个奇妙的数字,那一个个有趣的符号,都帮助我们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钱莉莉老师从“数感”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 她从“数”出数感、“读”出数感、估出数感,再到算出数感的逻辑顺序,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让人类如痴如醉、作为人类“精神上的跃动”的、也是“好玩到让人睡不着”的东西,正是数学,这正是数学的奥妙。 书籍是人生的导师 五年级姜彩清特级教师从生活中的事例导入,告诉大家读书的乐趣、学习的重要性,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幽默风趣的授课。 生活中常有“二八定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学规律。我们可以学习了解这一规律,来认识一些事情,懂得一些道理。那么如何读书学习呢?就要做到:眼到,目光聚焦在书的内容上,姿势正确;手到,记录下重点与自己喜欢的部分;心到,对阅读内容的精神感悟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能够永远无私帮助我们的导师——便是书籍。有了书,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书籍能够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彻底认识世界,促进人类的进步。 对标找差 干货不断 六年级数学组的周卫来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育》,这是一本风靡美国教育界,并对警示各国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产生长远影响的书。 中国的数学教育并非全无是处,以致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相反,中国的某些长处往往自己都不认识。像《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所揭示的某些结果,国内研究得就不大够。事实上,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的数学教育正在逐渐融合。我们从美国同行那里,吸取了“问题解决” “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等许多优秀的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国教师具有全面系统的小学数学知识。中国教师在开始他们教学生涯时,对数学的理解就要比美国教师的好。他们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以及同样重要的对初等数学的教学方式的理解,在他们整个的职业生涯中继续不断加深。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能让周老师感到“自我膨胀”。作为六年级的老师,课堂上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强调如何讲好题,无法应对公开课的要求。很多时候他们很有挫败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而这本书让他们更好对标找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本次教研组的活动让在繁忙工作中的数学教师们静下了心来,学习、吸收教学理论,提高了认识层次。教研组将会在下学期的第一个月继续开展这样的学习交流活动。
(六数 周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