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 —科学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 发布时间:2023-03-25 12:57
  • 发布人:许宇翔
  • 撰稿人:许宇翔
  • 校对人:郭春芽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792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

科学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一、主题:基于数字化实验的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

二、活动方案设计:

内容:1.许宇翔老师展示课《水遇冷以后》

2.阴玉洁老师展示课《水受热以后》

3.洪敏老师展示课《水受热以后》

4.周倩老师展示课《水遇冷以后》

时间:2023年3月24日下午1:00-5:00

地点:数字化实验室、物质科学实验室2

活动对象:张骏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东山小学科学组全体老师

活动形式:课例观摩+讲座+研讨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

活动首先安排了四节展示课,分别由南京市东山小学洪敏老师执教《烧开水》、南京市东山小学许宇翔老师执教《水遇冷以后》、南京市东山小学阴玉洁老师执教《水遇热以后》、江宁实验小学周倩老师执教《水遇冷以后》,随后由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李菲老师、省实验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黄璐璐老师为以上四节课做点评。最后由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苏教版教材主要编者方锦强老师带来《数字化实验,想说爱你不容易?》专题讲座。

活动伊始,在本次活动主会场由许宇翔老师执教《水遇冷以后》一课。课程以冬天爆裂的水管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三个问题:什么物质使水管爆裂?什么变化使水管爆裂?什么因素使水结冰?引导学生思考水遇冷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体积变化和温度变化,层层递进,设计巧思。在数字化实验室中,学生们利用实验装置成功造冰,并且实时监测到了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甚至在结冰过程中的细微放热也被探测器成功捕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增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分会场洪敏老师执教的传统课堂《烧开水》一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一事导入,通过视频明确水烧开时的具体现象,为后续学生的研究做铺垫,接着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探索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明确水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水的沸点,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但实际测量中可能受到气压的影响沸点会低于100℃。做到了情境的有意义,通过科学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二节课主会场由阴玉洁老师执教的数字化课堂《水遇热以后》一课。开门见山,通过加热将冰加热成了水,继续加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数字化实验手段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观察的时间,在传感器的检测下,实时的温度变化记录在电脑上实时显现,学生精确的观察到了水沸腾的时间,也观察到了水沸腾前的温度变化和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再更细致的观察下,学生观察到水加热后体积减小了,从而回归本课水继续加热会变成水蒸气。

分会场江宁实验小学周倩老师执教同课异构《水遇冷以后》一课,通过让学生观看“玄武湖结冰”视频,以问题“冰是如何形成的”、“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多少”唤醒原有旧知,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视频有依据的猜测水开始结冰的温度。以问题“水结冰的过程中,什么会发生变化”为活动总的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形态”、“温度”、“体积”会发生变化的猜想。周倩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在课堂上制造冰。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借助前几课时的知识及实验技能的积累,感受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体积的变化。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了解生产生活常见的水遇冷现象,寓教于乐,学生收获颇丰,成就满满。

展示课过后,由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李菲老师、省实验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黄璐璐老师为以上四节课做总结点评,分别结合课例对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设计谈了自己的看法。探究实践性科学课堂中不仅仅只有动手环节,而是很多时间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以此构建通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苏教版教材主要编者方锦强老师带来《数字化实验,想说爱你不容易?》专题讲座。技术的发展能促进教育的提高,教育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方校长的讲座幽默风趣,干货满满。为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利用数字化手段教学,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指引了方向。“举起手来”、“老实交代”、“另眼相看”这些都是方校长为我们指点迷津的锦囊妙计。

 

最后由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张骏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鼓励了青年教师对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深入研究,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论证课堂更加高效,极大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