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青年教师张诗瑶听课反思(1)

  • 发布时间:2018-09-30 17:20
  • 发布人:
  • 撰稿人:东山小学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528

听课反思

——关于《认识=、>和<》

9月17日早上的第三节课,我们一年级数学组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在有幸听了夏宁华老师的《认识=、>和<》后,我对自己在《认识=、>和<》中的一些知识点讲解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教学这些符号,第一件事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概念。不仅在具体情境里感受两组物体在数量方面的多少关系,还要抽象出相关的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如4只兔子和4只猴子同样多,4等于4;5只松鼠比3只熊多,5大于3;3只熊比5只松鼠少,3小于5。在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夏老师是通过展示“?比?多”,从而引出算式的,整个过程十分流畅,同时,反观我自己,在抽象关系的时候较为生硬,应该更加自然一些。

其次,一开始引入部分,可以从0-5的复习引入,再加上提问,以此来设疑:“这些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数,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入“数的关系”,让学生产生好奇,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授做准备。

然后,这些符号中,教学等号比较容易,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会稍难一些,学生往往会混淆这两个符号。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识别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如开口端写较大数,尖端写较小数。在学习=、>和<的时候,我是展示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读一读,认识这三个符号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了什么。这时,老师再讲授这三个符号的特点,以及写法的注意事项。讲完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描两遍,写两遍,巩固记忆。

最后,当说到“谁比谁多”的时候,可以强调“比”——是谁“比”,那在下面对应的方格中,就要写上对应的数量。这样让学生明白,不是看图中那个图形排在前就写谁,而是谁在“比”的前面,就写谁。

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许多疑惑,也会发现自己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提高,知识点的讲解要更加直观详尽,所以,在教研活动的时候,更要积极听、积极思考,以此进行对自己课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