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6日听了师傅执教的一节《认识人民币》。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人民币已有初步的认知,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有初步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等实际问题。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师傅设计了如何付1元钱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在小组里讨论,并且教师还规定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这一明确的要求让小组讨论出的结果更加多样,有的拿1张1元,有的拿2张5角,有的拿1张5角和5张1角,还有的拿10张1角。师傅将几种可能性都贴在黑板上,清楚直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 1角=10分。这一换币的环节,为后面如何付1元2角做了铺垫,同时贴在黑板上的几种付法也给了学生启发。在交流如何付1元2角时,学生出现付2元的情况时,师傅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生成,一方面肯定了这种付法,并相机追问应找回几角,另一方面告诉学生钱越多找回的越多越麻烦,因此付的越接近越方便!这是我自己在上课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细节。
记得去年自己准备青蓝杯赛课时也准备的这节课,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这节课的活动又比较多,因此在设计活动时犯了难,又想让学生自己探索,又怕学生太小不会讨论,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师傅的这节课,几次讨论,学生都井然有序,几乎是人人参与,在一年级有这么高效的课堂让我非常敬佩,我想一方面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条理清晰,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平时就十分注重对孩子如何合作学习进行培养。一节课听下课,结合自己去年上课的经验,有了很多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