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听课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以诗的形式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课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郭老师的课堂,为了调动起孩子们对雪的兴趣,先用创设情境,展示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丽的雪景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不时 “哇!—哇!—”地惊叫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句子,学生参与的激情被激发了,随即问学生,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么表达你的高兴心情呢?然后让学生自己独处看到下雪时激动地心情。由此引入,下雪天很美,老师请来了一群小画家。整过教学导入过程衔接得当,掌握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听老师读课文,对倾听时要求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读习惯,学生带着疑问:“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雪地世界里,了解诗歌中的小画家有谁。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识字。然后,把生字圈出来自己认读。再同桌互助,互相检查读音。最后是大家交流识字的方法。文中出现了“一群”生词,如果生硬的讲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形象生动的帮助学生理解,郭老师采用了以下的形式:师:多美的雪呀!小动物们纷纷来到了雪地里。(课件先出示“一群”,师:这个词怎么读呢?指名读。雪地里来了什么呀?指名说: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课件出示“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课件演示)小鸡来了,叫不叫“一群”?哦,小狗也来了,他们俩能不能说是“一群”?小鸭、小马也来了,三个、四个、五个,这就叫——一群。通过“一群,一只”的对比出现,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他们的区别,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形式朗读,让学生在简单、形象、直观中感受书本的内容。这课的板书,突出了重点——四种动物及它们的脚印。对脚印进行形状描述,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这些动物是小画家。
课程中增设的健脑操环节,不仅体现了东小的教学理念,更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疲劳、松散的大脑得到了激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最后的冥想,让学生有时间静下心来回顾课堂的内容,不失为一精彩活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