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熊亚萍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同,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用信心推动信心
陈婧文
班里有个小朋友情绪管理不是很良好,一发起脾气来就不管不顾,推东西发泄自己的情绪,把情绪发泄在同学身上,完全不顾课堂秩序与友善原则。批评了他之后,他反而会抵触情绪更加严重。我很奇怪,这个孩子在平时和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说道理,等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却会因为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事后自己又后悔的事情。
在平时的时候我就时不时和他说,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我们的手中有着控制情绪的绳子,情绪就像一匹马,平时很温和,但也有受惊狂躁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情绪想乱跑的时候拉住它,而我相信他能够逐渐骑好情绪这匹马。他迟疑了一下,轻轻地点了点头。之后,他虽前几次都听不进我的话,无理智地发泄情绪,但我强制性地拉住他,反复和他说我们能够管理好情绪对吗?他渐渐地就直接趴在桌子上直接调整自己的情绪了。之后,控制力很明显增强,虽然他有情绪依旧很明显能够看出,但他学会了不发泄在外物上,通过自我的调节,逐渐消化情绪。
我努力地用我的信心去推动他的信心建立,从而不放任自流,逐渐形成一股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力量。
教学反思六
陈佳佳
汉字历史渊源流长,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等,汉字的结构也很有趣。在语文园地六的字词运用部分,就设置了区分汉字的结构环节。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很快就区分出来了。接着,我又让他们在自己的名字里找一找,你的名字里面的字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果然,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我把黑板分成了两大块,一部分写上下结构的字,一部分写左右结构的字,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名字里的字写在了黑板上,兴致更高了。
但是也有孩子遇到的难题,她的名字里面的字,“可”不是左右结构,也不是上下结构。这时候,我就给他们拓展了知识,“独体字”,什么是独体字?在简单地解释意思之后,有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举例说明,通过大量形象生动地例子,向孩子们阐释知识,果然,孩子们都理解了。
还有些孩子提出了,老师,我知道除了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有半包围结构!可把我开心坏了,赶忙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是自己预习看书知道的。我抓紧这个机会,首先大大的表扬了他,让孩子们向他学习,并且向孩子们说起汉字的其他结构。
这节课,虽然有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但是孩子们通过这节课,了解了很多汉字结构,知道了生活中处处都是知识,并且愿意去看书了,尤其有些孩子,在课后跑过来和我说,我今天又看了哪些哪些书。也算是通过这节课之后我的最大的收获了。
教学反思六
徐薇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一篇完整的文章,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但在遇到停顿和句末符号时,孩子往往摸不准该如何读。
例如在《比尾巴》一课中,就出现了大量的问号。我首先通过范读,让孩子明白遇到问号应该语调上扬,接着又请几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做了示范,这时,班上的孩子基本都明白问号应该如何读,但明白是一回事,能读出疑问的感觉是另一回事。这时,我灵机一动,先以课堂表现抛出了几个问句:“xxx同学,你为什么不能像同桌一样抱臂坐正呢?”“xxx同学听的真认真,同学们想向他学习吗?”等等。孩子们听到我用这样的方式评价同学,有几个一脸迷惑的孩子开始跃跃欲试,说了很多平时生活中会说到的问句,通过这样反复的说和练,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达到用上扬的语气来读问号的教学目标。
再比如,在《青蛙写诗》一课中,出现了新的符号:省略号。我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踪迹,寓学习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