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第二组教学日记(5)

  • 发布时间:2019-11-26 15:29
  • 发布人:
  • 撰稿人:东山小学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875

 《大小多少》教学反思

                                                                 张婷

   《大小多少》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时,我创设情境并结合课文的内容说到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农家小院游玩,这个农家小院里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它们在比什么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小动物们和水果宝宝们在比一比,引导学生说出比大小,比多少,来揭示课题。整节课有效地创设了情境,在教学中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

    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字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鸟的身体,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找出“丿”是鸟尖尖的嘴巴,“.”是鸟的眼睛,“—”是脚抓住的树枝。

    2一棵树,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混淆。所以,我先试问学生,这个颗,是一棵树的棵吗?让学生来区分两个字的同时,设下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更好地关注接下的教学环节。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孩子仔细观察生字,然后说说自己在观察字型时发现的笔画顺序,并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在写字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孩子的写字姿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心得

南京市东山小学   熊亚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