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第五组教学日记(4)

  • 发布时间:2019-11-25 09:03
  • 发布人:
  • 撰稿人:东山小学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880

许宇翔

本周,我在试上《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之前就前面两节课进行了研究与学习。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陈婧文

本周聆听了时燕老师执教的《<安徒生童话>阅读推荐课》与马婷老师执教的《<童年>阅读交流课》。

时燕老师以图片激发孩子兴趣,摘取《安徒生童话》中对一些事物描写的语句,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又选取了《坚定的锡兵》作为例子,带孩子阅读,把握故事情节,掌握一条主线,多个事件,指导阅读的方法。

马婷老师简要介绍了《童年》的相关知识之后,以抢答的形式检测学生们初步阅读的情况,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再回到故事情节,再次感悟人物。

课后,多位老师聚于会议室研讨,由此生发一些思考。首先,对于阅读推荐课,重点应落于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之上,比起有难度的长篇举例教学,片断节选感悟或许更具有趣味性与引导性,这便需要老师自己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将书读透,摘取多角度的有效的片断作为例子,进行教学。接着,对于阅读分享课,应在教学上给孩子有所提升,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比如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将祖母与祖父的行为进行对比,将阿廖沙小时候与长大之后进行对比,进一步挖掘产生变化的原因,围绕“苦难人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