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
日记
施捷波
时光呼啸,2019年正迎面而来。
握住这岁月交过来的接力棒:
有的人踌躇满志,因为过去的一年里他颇有收获;
也有人怅然若失,因为他的2018屡遭挫折。
不过,好的运气不能一直延续,
逆风而行反而扶摇直上。
谁能说得清岁月到底馈赠我们的是什么?
甜蜜的2018需要回味,那是支持我们前行的动力,
痛苦的2018也值得品尝,那是酿造“胜利”佳酿的原料。
谁说2018就远离我们而去了呢?
有人说:现在所面对的生活就是我们之前一切选择的总和。
那么2019我们会面对什么,又会选择什么呢?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学生和家长是阅卷人,
行走在追逐教育梦想的路上,
我们的选择是鞠躬尽瘁,一往无前。
教学日记
——王舒璇
上周教学大检查恰好抽中我上课,我便火急火燎的准备了画图中的《复制与粘贴图形》这一课。这一课以小小水管工马里奥为导入,以拼接水管的游戏吸引学生参与。第一部分先设计情境,马里奥作为一个水管工今天的任务是铺设六条水管,可是现在只有一条该怎么办呢?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的方式来学习如何进行图形的复制与粘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通过学生展示以及互相帮助熟悉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步骤,然后便进入到下一环节的任务。马里奥需要绕过障碍物铺设水管来到达终点红旗处,有不同的道路和水管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工具直接框选移动,但是会发现水管数量不够,因此自然而然联系到复制与粘贴上,让学生这一操作得到锻炼。而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之后,马里奥感谢之余也有了新的难题——马里奥帽子丢到了草丛里,请帮忙把帽子捡到篮子里。这时学生会发现如果利用选择工具选中移动的话会把草丛也带着移动,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就引导学生发现选择工具之中有矩形选择和自由图形选择,让学生自己试着利用自由选择工具框选,然后比较两者不同。以及学生如果复制粘贴来捡帽子的话会发现原来的帽子还在草丛里,进而介绍一下“剪切”+“粘贴”,并让学生比较两者不同。最后让学生交流今天的学习收获。
这节课上完我觉得我还是有些不足,我为了让课程更加有趣,选择了这一情境,但是,这一情境却不能把每一个环节的过渡变得自然而合理、顺其自然展开,而且,佘主任指点说“复制与粘贴”这一课为什么要用复制与粘贴就是因为它方便快捷,在导入的设计上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方便、快捷”的优势,要让学生学习到每一点的时候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它,学习了之后有什么用,这样才更关键。之后的课我还需要好好思考如何设计既能让学生愿意学,有让学生了解到我学习这一课究竟有什么用。
许宇翔教学日记
《电磁铁》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兴趣是探究的驱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如何使他们在整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目标。现在就本节课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抓住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动起来”,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营造氛围,开展有效探究。教师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教师通过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前的“温馨提示”,对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观察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基本科学素养。
三、注重实验后的交流与讨论。科学课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画上句号,而是要留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讨论和交流。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倾听能力等。
四、拓展研究,学以致用。科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生活,只有将科学课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出科学课的真正价值。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这节课,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还注意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
提问、有权提问。另外,教师还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这一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没有一节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师生的活动,争取课上的更好。
2019年1月4日星期五 丁羽
最近在读贲有林特级教师的《现场与背后》,贲有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讨论汇报时也会出现御用小组的情况。其实质是由老师教转变为好学生教,而这些优秀学生转变成为了教师的角色,成为了代言人,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呢?
而在一个常态的课堂中,往往举手的都是“优秀学生”,有“答案”了的学生,那么去请不举手的学生,所谓“落后”的学生,往往会出“岔子”或者沉默的情况。
那么在沉默不语或者学生回答“我不会”的情况下,这种邀请的作用又在如何呢?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难道是问题分层吗?
可是以问题分层的方式,不也是给学生固定死了回答的路径吗?那么所谓“落后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的思考又在哪里呢?
2018年1月2日 张诗瑶 教学日记 最近进入了本学期的复习阶段,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一些题目的做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尤其是20以内加减法的部分。通过复习,能够发现他们不熟练的地方,及时复习,查漏补缺,让孩子对知识的把握越来越深刻。 在复习之外,我也看到孩子们的逐渐成长,他们有着强烈的荣誉感,会在课间跑过来说可以换阳光卡了;也会把生病没来的孩子的作业及时交给老师,富有责任心;发作业的时候会跑到老师旁边说我认识字,做老师的小助手。 孩子们这段时间的变化很大,像小树苗一样在慢慢生长,期待他们在东小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