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幸观摩了南京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创意”教学送展活动,整整的6节课,每一节都很精彩。
第一节课是张琪老师的《认识小数》,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就是由没法用1米表示,引出0.4米,接着学生活动,涂0.4,随后是0.6的教学。最终通过比较:1米,0.4米,0.6米,感受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
第二节课是杨梅芳老师的《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上的很有深度,从0.1到0.01再到0.001,每一次的添加彩条,涂色,利用线段找数,都为教学服务。
第三节课是林朝瑜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练习题可以分级,让学生自行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适应每一层次学生的发展。并且,课开始时出示了8幅图,让学生自行研究并分类,方法很多,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是“单位1”,关于如何引出单位1这个概念,我也有一些疑问,到底是直接告知学生,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也值得我不断思考。
第四节课是汪劲松老师的《圆的认识》,这节课我听过很多节,这节很有想法。首先是复习平面图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想出两种方式画圆并播放(播放的画圆方式各不相同,选择很重要),引出大致两种:具体物体来画以及用画圆工具。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圆规到底如何规范的画圆呢?这样一个引入很新颖,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第五节课是沈科老师的《数的认识总复习》,这样一节复习课,内容多且杂,要想上好是不容易的,老师通过学生自主回忆认识哪些数展开,很自然。其次,带来了一些数,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问题开放,是一般复习课不容易做好的。
第六节课是李一婷老师的《认识时分》,这是一节内容很多的课,并且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有难度。李老师结合学生特点,用一个故事引出,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很自然的过渡到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展示交流,对于时钟的组成印象会更加深刻。并且本节课师生互动非常自然亲切,值得听课老师慢慢品味。
(吴雅琪)
2017年3月14日 周二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班级的孩子们也开始躁动起来,上课抱臂坐正认真听课的状态越来越短,大课间回去的队伍也是乱糟糟的,课间部分孩子的课前准备也有所松懈,文具准备的丢三落四,课后在操场前追跑的人也越来越多。初当班主任,遇到的每件事都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发现这样的现象后和办公室老师一起交流才发现,原来这种现象不只是在我一个班级存在,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春天到了孩子们兴奋过度,加上一个寒假放下来,规矩都忘的差不多了,要赶紧和一年级上学期一样把所有的常规都重新训练。 于是这两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常规训练,首先是为了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每天两节课的课间用来给孩子们练习坐姿,几天练下来,语文老师和我反应,练习的效果还不错,孩子们的听课效率越来越高了。想想前几天发现这个现象时只是口头批评,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看来班级的常规管理还是要付诸行动才行。有了这个借鉴,接下来的路队,每天大课间结束带着孩子们回去重新走几遍,一个星期下来,也不再出现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现象了。没做班主任的时候总觉得排队并不是什么难事,做了班主任之后才知道原来要想把早操、大课间、放学的所有路队都排排好还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最近又发现班级孩子们的书包又有乱扔地上的现象,桌子排列的歪七扭八,每次上完美术课班级里的纸屑也会变多,接下来一周的任务又来了,争取把班级时刻都变得干净起来。(施琦)
上周听了师父张琪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师父那从容不迫的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清爽干净的课堂教学艺术总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这一课给我的启示颇多。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课的开始,师父先出示了策略二字,并问学生认识策略二字吗?你对策略怎么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从而板书出从条件想起,列表整理,画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引入新知,很自然,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仔细审题,突出画图优势。 在进行例1教学时,施老师先放手让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发现有条件变化,利用前面学习过的策略都不太好解决,想到画图。学生先尝试画图,交流画图的过程,明确画图就是读题的过程,要把题目中的条件全部表示出来,看图读题,突出画图优势,图形的面积变化看的更加清楚,体会画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例题的教学来体现画图的优点,能直观地表达题意,清楚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后进行画图的专项训练。通过画图,让学生感悟到其作为策略的价值,学会有序推理和抽象思维。 三、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节课,师父张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四.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师父张老师注重让学生说线段图是怎样画的,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汇报方法时,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是怎样想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吗,充分鼓励学生来说思路,说方法,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图,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的。教学中体现策略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该策略的需要,培养策略意识;通过方法与技能训练,应用策略真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说一说,看图读图,看图分析条件问题,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看图解答题目,体会画图策略的优越性。 (朱洁)2017年3月14日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把数据分类、收集,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课前参与、课中体会、课后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课前,我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设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并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并收集其他组员的相关数据,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课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索、全员与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课后,我提供同年级中另外一个班的数据,让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感知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努力用课标中新理念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顾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