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第一组教学日记(2)

  • 发布时间:2019-10-08 09:50
  • 发布人:
  • 撰稿人:东山小学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766

坚持“一课一得”——给教学定个小目标

徐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主张教学目标应该简约集中,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语文知识千丝万缕,在每一课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很多,但是每一课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课标上的三维目标往往难以在课堂上达成。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握重点,侧重一方,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形成系统。

在最近的视导课中,我教授了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以“教授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为本课抓手,从字理识字、生活识字和老师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课生字,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识字方法。

在课后,我又聆听了朱主任和司老师的批评指正,对指导学生理解字词又有了新的理解,如:讲解生字时要结合图,强调课堂学习的经验与生活经验打通,并学会将课内与课外迁移相结合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据学思教,这个“学”指向学生,也就是指向学情。首先,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同时,不同的学段之间又有共性,学生都是独立的会思考会学习的个体,因此不能抛开整体只关注局部。其次,不同的学生学力也千差万别,因此,必然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及方法,使之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力水平。再次,学习材料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准确的把握文本的特点、脉络。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持“一课一得”的理念,给每堂课定个小目标,一课一得,人人有得

 

 

教学日记

张诗瑶

 今天我们班上了一节视导课——《线段的初步认识》。孩子们通过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走进了线段的世界。

一、课前设计

之前,在准备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想给每一位孩子发一根毛线,用以经历“弯的——拉直”的过程,从而认识线段是“直直的”。但是由于课堂的生成性和纪律性,这个活动改为老师操作、学生观察。但是,在“折一折”环节,我还是想把动手发现的操作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去折一折来探索线段的长短。于是,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张正方形折纸,让他们动动手、折一折。

二、开头设计

在新知探索部分,我想了一个情境,以我们的2008年奥运会为背景,让学生观察100米跑道和400米跑道,从而发现一个是“弯的”、一个是“直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鸟巢”很感兴趣,刚开始学生就十分积极,效果很好,所以我在思考今后可以将更多生活中的特色引入课堂。

三、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的时候,我一开始想做一个思维导图,将知识通过这幅图形成一个体系,但是二年级的课堂更加需要乐趣性,于是我将板书设计成一个小机器人的样子,在最后总结环节,孩子们看一个个知识点被圈画出来,更加积极的举手回答剩下的知识点,复习的这一环节,孩子们也很积极。

四、部分修改

这一节课上完之后,有一些地方还需要再修改,比如:

1. 新知教学要在例题部分,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这里一定要“慢”,而且讲得要“细”。

2. 在介绍线段的时候,可以先在黑板上示范性的画一条,这样在揭示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形象的对照。

3. 转变“毛线”也就是“线段”方向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认为不是线段了,可以先进行强化,让孩子们多说几遍“线段是什么样的”,从而加深印象。

 

两块砖的启示

顾苏雅

周一,班级门口突然多了两块砖,砖头静静地抵在门前,使得原本被风吹地砰砰作响的大门乖乖地靠在墙边。一开始,老师们都以为是哪位细心的老师特意准备的,结果互相问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学生吃过午饭后从楼下捡到带回班级的。

这一切还要从上周五说起——午饭后,一位女生出门,结果有些着急了,没有照顾到身后的同学,导致门被风突然吹开撞在了后面即将出门的男生头上,虽然没有大碍,但是这位男生还是疼了很久,他忍着痛找我诉苦,说是不怪那位女生,就是觉得有点委屈有点疼,当时我看他并无大碍,就安慰了一下,在班上用装雨伞的铁桶把门抵住,可事实证明,铁桶还是轻了,并且还会发出噪音,于是那位男生就记在了心上,就在第二周的午饭后,突然看见草丛里的砖头,于是就带到了班上把门抵住。

我得知这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及时表扬这位男生,当我进班准备向全班同学说这件事的时候,恰巧语文老师王老师也在,她正好在班上说这件事。我注意到,王老师并没有直接表扬,而是娓娓道来地说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小男孩,他不小心被门撞到了脑袋,这是为什么呢?后来他发现是因为大门被风吹地一会儿开一会儿关,并且还会在课上发出砰砰砰地响声影响全班上课,他不想让别的同学像他一样被门撞到,所以偶然发现砖头后,就特意把它们到到了班上用来抵门。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两块砖就在我们班级,而这个小男生就是我们都认识的同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这件事,我反思到了两件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孩子虽小,但是他们同样具有创造力和观察力;表扬孩子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将表扬最优化,效果最大化,也是我后面需要不断学习的。

 

 

教学日记(2)

秦婉

曾经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样一个公式,从中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有经历了综合、总结、分析、提炼的过程才能成长。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堂体育课,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有着自己一定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往往设计不到的事件和问题也有,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和问题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是教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如何解决能反映出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得当,能变被动为主动,可转化教育的材料,有利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师生关系。

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应而表现出来的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开放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

 一、让学生象鸟一样自由的飞翔

学生真的喜欢上体育课吗?这个问题是体育老师困惑和迷茫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木偶式的教学方法,谁都会厌。但是,有了大家思考和创作的空间,游戏课便被注入了生命,它变成了一个载体,一个能让学生自由飞翔的载体。此时的学生不会介意体育课很枯燥,反而做得更好,玩得更尽兴,才是他们的追求。

二、让思维的火花永不熄灭

学生真的没有创造力吗?看看学生的表现,想想自己的做法,确实感慨万千。老师自己习惯于某种定式,学生也会习惯。在习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的“教导”下萎缩了,原来活泼的学生,变得“老成持重”了,大家的想法日趋统一,最后变成了一模一样“合格”产品。《课程标准》针对传统体育课中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现象,提出要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强调帮助学生自学、自练和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这游戏课里,自己的稍一放权力,学生把各种游戏玩法就会换成另一种的花样,比老师安排的好多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激情程度远远超过老师事先安排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潜能就是一座埋藏在地下的火山,只要老师给个空间,他们思维的火花便会喷涌而出!

三、不要轻易放过机会

体育老师首先是老师,肩负者培养学生的任务,很多老师都知道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往往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即使有也只是说教或是拿势压人,学生表面服,心理面一百个不服。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正是老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如何解决得当,能反映出一个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往往由于没有发觉或是处理不当,是大好的机会白白浪费,甚至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另外开放式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试图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相互关系,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