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英语组周记(二)

  • 发布时间:2016-10-09 16:55
  • 发布人:
  • 撰稿人:njdsxx
  • 审核人:张继安
  • 浏览量:1738

教学周记(二)

 

徐欣

开学一月有余,学校为积极响应本年度英语优质课评比,首先在校内进行了参赛教师的选拔,授课内容正是《跟上兔子》的其中一本——《Can I play with you?》,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就这样,我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这节课的研磨,在此期间,我就像在细致而又享受地研磨一堆咖啡豆,成果如同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让人回味无穷。

该绘本描述的是一只小象想融入森林中的动物群体,与它们一起玩,奈何因为小象的不礼貌,动物们都对它的强行加入表示了不满,没人愿意做它的朋友,因而小象很伤心。后来,经过鸭子妈妈的点拨,小象知道了只有经过礼貌地询问,动物们才会乐意与自己一起玩,最终动物们快乐地一起玩耍,小象也交到了许多朋友。

整个故事的情感落点非常明确,我把它提炼为Try to be polite to others. 然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该绘本中充斥着生词, 对于目前的四年级学生来说,4A才学两个单元,更别说4B或再往后了,该绘本中的生词至少占据了学生从平时教材上学到的生词的50%,要想让学生理解绘本中的每一个词,对于一节课40分钟来说,太难。几经思考,我换了一个角度来剖析文本,将生词、没学过的句型、时态等统统作为理解故事的助手,而非绊脚石,以低切入的方式敲响本节绘本课的大门,以期获得学生对于情感主线的高产出。

第一步,面对陌生的学生,拉近距离是我首先要做的事,其次,如何能在相互熟悉的过程中将主旨be polite引出是一个难点。我先以介绍自己name、have friends、like animals的方式“呼朋唤友”,得到了学生的回应,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和朋友,正是在介绍朋友的环节,将学生手指朋友的动作放大化,并予以礼貌地纠正,如若遇到学生本身就非常礼貌地介绍朋友,则强调他的礼貌,予以夸赞。正反结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词汇以及故事主旨be polite。这种针对主旨,自然且提前的引出方式,为后面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我延续了第一步的话题,由起初介绍自己“I like animals.”来让学生猜“What animal do I like best?”,几经猜测未果,便以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最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角——Little Elephant。猜出主角之后,继续诱导学生。通过让学生观察森林中的动物们并回答他们玩的东西和地点,再辅以“The animals are playing happily, but where is the Little Elephant?”这一问题以及Little Elephant的哭声,马上调动起了学生对于故事的好奇和兴趣,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故事这才缓缓拉开序幕。

文本中用来表达角色情感的句型主要有三个,分别为小象粗鲁地想加入动物们的玩耍时说的“I want to play…!”,动物们感到不满,生气回应小象时说的“What are you doing, …? Go away!”以及小象悔悟后礼貌询问时说的“Can I play with you?”。这三个句型,就如三座大山,堆在四年级的学生面前,但是,不能小看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角色说话时的语气以及老师的阅读指导,差不离地感受句子大意以及不同的情感,所以我让学生一个个地比一比,争相模仿语气,选出最像的一个加星,不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了角色的情感变化,为理解文章添砖加瓦。

只会读,不会用,不是真正地学会了。运用礼貌和不礼貌的两种对话方式以及重要句型“I want to play…!/ What are you doing, …? Go away!/ Can I play with you?”进行师生的互动,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习得了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输出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强调动作和语气,加深人物情感,诱导学生同样生动地予以回应,不仅巩固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使学生感受到了故事的主旨,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通过整节课中不断地以低切入设计来循循善诱的方式,学生与我仿佛就在享受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真切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并尝试着自己来表达,最后得出经验,懂得道理,期间学生的高产出亮点让我惊喜不断,也深感欣慰。

亮点1:当反思为何动物们不愿意与小象玩时,我指了指板书上早在开始互动时就已经埋下的“be polite”字样,便有学生给出了“He is not polite.”的答案,让我十分惊喜,也感受到了学生不俗的理解能力。

亮点2:当我问到“How to ask politely?”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时,有学生给出了“please”的答案,虽然这与我本身想引出的“Can I play with you?”相差甚远,但我依然非常高兴,这说明学生真的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并在积极地思考。

亮点3:在最后进行师生互动时,我非常傲慢地说出了“I want to play …!”学生也十分生气地叉腰向我控诉:“What are you doing, Miss Xu?”,虽然被“控诉”了,但我的内心是极其骄傲的,我的学生真棒!

这节绘本课总体而言是可圈可点的,从初拿到绘本时的不知所措,到耐下心来剖析文本,调整思路,不断地修改活动设计,直至最后与学生一起无比享受的40分钟,我收获颇丰,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首先,对于绘本课的处理,要尽量回归到故事本身,词句是为故事服务,而非绊脚石;其次,以低切入的方式循循善诱,创设真实的信息差,学生会回以高产出的习得表现。相信绘本教学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亮点,等待着我们一起去探索。

 

陈欣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上午第节课7)班执教四上Unit3 How many?(story time)组内教研课,经过漫长暑假,无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还未能完全适应开学的节奏

    本课story部分涵盖重点较多,为了分散重点,我在正式上课之前便呈现三条课堂规则及相应奖励(sticker),重点解决sticker这个生词,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式开始上课后,我在导入环节带领学生复习演唱Do you like purple grapes? 随即出示一串紫色葡萄,让学生先猜测并数出葡萄的数量,目的在于帮助复习已学数词1-12。因为本课重点句型较多,不在导入环节进行适度渗透,输出环节会很有困难,所以我采用随机采访学生文具数量的方式,适时铺垫Can I have a look? Can I have one? 等新课句型,同时也为学生之后开始自由对话给出示范。

进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三步走“看-听-读”层层解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提炼出Sharing makes us happier!的人文主题。拓展部分,先是通过“小小配音员”的环节带领学生巩固课文,再次感受模仿语音语调。然后让学生冥想安静回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总结本课。

这节课个人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三点:1、课前歌曲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手动脑又动嘴,运用多重感官,起到了课前热身和分散教学难点的双重作用;2猜测并计数假葡萄数量的环节充分激发旧知,引导学生开始13-15数字的学习;3、进入文本后,分层解读,条分缕析,层层深入。

课后师傅王蓉蓉老师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师傅整体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和流程,同时也给出了以下两则小建议:1、奖励贴纸的图案可以考虑选用前两单元动物或水果,减少学生的陌生感;2、巩固环节除了冥想总结外,可以考虑进一步延伸课文内容,设置另一个情境(比如Mike 和Helen 分别来到Liu Tao和 Yang Ling家玩,Liu Tao和 Yang Ling展示自己的玩具要求学生自行编创对话,从而操练巩固本课句型。

 

 

陶梦凡

         2016年9月22日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参加了三、四年级英语备课组的第一次备课组活动。

首次活动由陈欣老师执教Unit3 How many?本课是译林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三篇课文,以玩具为主要话题,引导学生学习使用What do you have? How many...do you have? 等句式来询问对方所有物品及其数量,陈老师为本次活动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首先,她向同学们解释了课堂规则,多说多读多合作。紧接着通过聆听歌曲,渲染英语课堂氛围,并让同学们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然后,陈老师展示了一串葡萄实物,并提问同学们:How many grapes are there?同时,让大家一起用英语进行数数。从而引出了新单词thirteen和fourteen和fifteen的教学。新单词教学结束后,陈老师设置了一个新的情景和同学们进行chat。过程中,有效地操练了新知:How nice!Can I have one? 新单词的障碍解除后,陈老师进入了story time 的教学。

一开始,通过观看卡通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问题。然后,针对文中细节让同学们进行细节阅读,完成配对和填空的练习。最重要的是,陈老师在教学story time 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诵读的环节上。首先是listen and repeat,让学生根据所听录音,一句一句地进行模仿,并着重提醒学生注意模仿语音语调,并通过happy reading 的活动让学生其读课文,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体会文章内容,模仿英语口音。最后,还进行了配音环节,根据无声卡通,让学生进行配音,结束后也进行了自评和他评。课上学生十分积极投入,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下午,备课组全体老师进行了集中研讨,就某些教学环节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讨,让我收获良多。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可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学生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导,赋予学生学期动力,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

   

汪远

 

   一节优质的阅读课,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阅读策略的培养,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它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界定清楚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方面,教育家布卢姆布鲁姆提出的认知目标可以给我们很好的线索:认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难度逐渐加大,能力逐步提升。参照这六个层级,教师更易判断教学目标是否清晰,目标是否达成,相应的,教学评价更客观。然而,实际教学中对认知领域的关注并不够,根据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试着对观摩的一节四年级课程Were twins课例进行剖析,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不同水平的认知目标。

1.        Pre-reading目标:活跃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1. Free Talk 要有清晰的指向性

   2. 配合教学目标,活动应有取舍

   教师一共用了四个活动教授新词和进行句型操练:

   看照片猜人名 > Work in Pairs > 看图片教授man,woman,uncle,aunt > Lets play巩固生词  

   作为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四项活动难免累赘,有部分设计不精,最后Lets play中学生仍然分不清Who is 和Whos,说明教学目标未完成。究其原因有二:第一是对story time第一课时目标认识不清;第二是对pre-reading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应只保留猜人名和Work in Pairs 两项,完成部分词汇铺垫,和句型操练。

二. While-reading目标:文本处理,对照认知目标分层教学

  1. 记忆和理解——语言知识的传授

  在进入文本后,教师首先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人物the twins,并设计了两个环节:

Lets Guess

根据教师所给图片,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认出Su HaiSu Yang

Read and find

提问:Why do Su Hai and Su Yang look the same? 学生自行阅读,并发现twins/theyre twins的答案。

揭开本课主题,又教授了生词twins,但是忽视了整体。在初入文本时,要让学生了解到

主旨大意,知道故事是围绕什么的。很明显,本课是说Open day,这样才有了后来的Uncle和aunt来访。

   这里建议从open day入手,可以设置单项选择或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到open day的意思,也让教师前面大量的词汇铺垫发挥了作用。

  1. 应用和分析——阅读策略的培养

阅读策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给定的教学情境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找原因,分类等。

本课中watch and answer这一环节可以看做是阅读策略的一种,让学生根据动画内容,阅读题干补充信息。

Watch and Answer

看动画,并回答问题:Who is she/he?

阅读问题并填空,复习uncle woman两个单词

这一环节的问题是:1. 设问零碎,忽视故事整体;2. 分类不清晰。可以调整为:

阅读课文,找出open day里,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新的面孔,并以填表格或匹配的方式,把信息归类。  

  1. 评价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提升

  阅读教学不仅是理解和分析,也要给空间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可以对文本进行拓宽;第二增加开放性问题。本课中设置了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让学生猜测同班同学。这个游戏很受学生欢迎,也能对本课句型Who is she/he?有所回顾和运用。但是仍有改进的地方:1. 和导入部分的看照片猜名字的环节重合;2. 作为阅读后的拓展,跟课文的联系不大。

   建议的改动是:可以让学生扮演Uncle或者aunt,让他们来参加open day,然后遇到故事里的学生,再进行介绍,一方面可以用到句型Whos... 一方面不限制角色,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根据认知目标的六个层级,阅读教学也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考虑教学目标的问题,并落到教学设计上,才能实现它的效益。这也提醒了教师,在阅读课上,语言知识传授和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并不够,要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