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莅临南京市东山小学

语文(2)组周记(三)

  • 发布时间:2016-03-22 18:18
  • 发布人:
  • 撰稿人: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957

听课反思

徐广凯

3月14日,我在自己班级听了朱锦涛老师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朱老师由词语导入课文,朗读词语的同时感受文章的内容,随即依靠课前《自学导航》的批改教学“帽”字,指导学生写字的同时帮助孩子真正关注难写的字。

接着朱老师问:“孩子们,在读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你有什么感觉?”并且根据孩子的回答做了相机评价。自主学习阶段,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你有没有发现一些语言上比较特殊的句子?用笔画下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听到这里,我个人觉得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虽然对文本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但是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让大部分的孩子找不着方向看,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含糊不清。只有个别平时语文比较好的孩子能够根据老师的意向来回答或者去体会文本。

    接下来的感悟文本内容以及指导朗读,朱老师都是行云流水,读中悟,悟中读,在抓住语言的特别之处的时候体会景的可爱,情的自由,祖父的慈爱,可谓是十分精彩。

 

2016321日         星期一          晴

时燕

最近一直在忙着修改《鹬蚌相争》,回想去年的青蓝杯,经历着收获着也成长着。本以为已是一篇成型的课,越上越发现问题越多。大量的预设曾经给了自己一个较为满意的课堂。可是没有了铺垫,孩子就被我“牵”着走了。记得在庞老师面前裸上《鹬蚌相争》后的那种感觉,依稀有些春冷的日子里,我居然出了一大把汗。不喜欢这样的课堂,我很累,孩子们更累。修改、试上、再修改、再试上,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我喜欢磨课过程中豁然开朗的感觉,的确,思路更加清晰了,讨论也不再流于形式了,而这一切都要谢谢两位我心目中的女神。越改越好,但并不是没有问题,课前我还是要去铺垫一些的。总觉得一堂课,预设太多,就不会是一堂好课。

几次上课,一点感触特别深:对不起那些不太优秀的孩子。因为总想让课能顺利地上下来,于是,总愿意相信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课堂上那高举的小手,渴望的小眼神······可是我都没有喊,因为不够相信,不相信他们,更是不相信自己,于是,我好残忍。一定要改变,不然真的对不起那些柔软的孩子们。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让自己越来越棒的前提下,棒到可以机智地处理课堂的种种意外,更是让意外变成生成!

后面的要努力追寻——灵动的课堂!

 

高效拟定论文、案例的题目

马婷

2016年318日中午,我们青研班所有教师参加了“论文、案例”培训活动。本次活动意在指导青年教师高效拟定论文、案例的题目。

本次活动在一(8)班教室进行,由汪璐璐老师主持。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汪璐璐老师先给青年教师们10分钟的时间一边看教学类书籍一边自己拟定要写的论文和案例的题目。然后就进入了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让青年教师们展示自己所写的论文和案例的题目,汪璐璐老师进行评价与指导。最后,汪璐璐老师又跟大家说了很多关于拟定论文和案例的题目的要点,我感到受益匪浅。相信这次的培训将给我们青年教师们的论文和案例题目的高效拟定带来巨大的帮助!

 

2016年3月17日 多云                                               张益蓉

病假回来之后再次上课,忽然就有了“如隔三秋”的错觉,总觉得错过了很多,落下了很多。欣喜的是一回来,桌上就有一本璐璐老师带来的青年发展班礼物------《学习目标分解与教学》。

说起来,这本书也是耳闻已久。记得2014年春天,我还没有毕业,因为考编的关系混迹在各个学校的听课队伍里,有幸在一次全区活动中聆听教研员周爱华老师的讲座,印象最深的就是周老师再三提到了“课标”、“目标”这样的主题词,并且她也提到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对课标的阶段目标进行可操作的,可检验的分解并汇编成册,作为一线老师的教学依据。时隔两年,这本汇聚了众多名师、教研员的书终于来到了我的桌头。

翻开目录,很简单;翻开内容,却很详细。我手中的是一年级语文的目标分解,其中我第一关心的是写字教学,这是我的弱项。每次上新课我都很烦恼怎样让孩子有兴趣的识字、有耐心的写字。《春到梅花山》一课中,“寒”的笔画比较多,也不是象形字,直接看甲骨文的方法并不适用。我在翻阅《学习目标分解与教学》的时候,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生活经验,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受到启发,我想:既然“寒”是会意字,能不能把构字含义用生化活的语言 说给孩子听呢?打开“象形字典”这个网站,输入“寒”,我查到了这个字每部分的来源:是指在屋子里人盖上了三层草席,而屋外结了冰,这个字则真有意思!在上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说给孩子听的:天冷了,人们躲进了屋子里,穴宝盖代表房屋,还是冷啊,于是要盖上厚厚的被子,整整盖了三层被子呢!这时候望向窗外,屋檐下结了两个冰棱,这样冷的感觉就是寒。

孩子们听了觉得特别有意思,再看一看屋檐下结的冰棱图片,写这个字的时候,就不容易忘记三横,两点也自然写在了外面。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了上学期的课文《看菊花》: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通过对比联系读一读想一想,增加了词汇量和感受。

我想,如果每个字都这么有意思,孩子们也会学到生活中的语文,情趣中的语文吧!这也是我的目标。

 

《美的历程》读后感

——熊亚萍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弟子,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 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 关于汉字,如同 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